王洪滨
摘 要:为保护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资源并进行增殖放流,开展了毛蚶苗种繁育试验。主要技术包括:亲贝暂养、人工催产、孵化、幼虫培育等,幼虫培育前期密度为10~15粒/mL,后期为5~10粒/mL,眼点幼虫密度为5粒/mL。主要饵料为:金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和海洋酵母。
关键词: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苗种;繁育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是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的经济贝类之一,在莱州湾、胶州湾、辽东湾等浅水区资源丰富,是我国蚶科贝类主要养殖对象和重要的渔业资源。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毛蚶的资源保护与增殖放流引起重视。为保持毛蚶人工增殖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其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毛蚶苗种繁育试验,现以2019年7月份开展的育苗实践为例,将毛蚶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条件
育苗海水经砂滤池过滤后进入育苗车间,其海水盐度为28.5‰~31.5‰;pH值8.0~8.3;温度为24.5~26.5 ℃。饵料培育的单胞藻为金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
1.2 亲贝选择与暂养
亲贝在7月份繁殖季节用人工采捕方式获取。亲贝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幼体的成活率和变态率,选择标准:3~4龄,贝壳表面新鲜、无机械损伤、个体均匀、闭壳肌闭合有力,规格:壳长32~48 mm;壳宽21~32 mm;壳高26~35 mm;鲜贝重11~30 g。选择单层浮动网箱暂养在水泥池中的方式暂养,期间早晚各换水1次,清除活力差或死亡的亲贝。每天投饵2次,饵料生物以小球藻为主,搭配少量金藻、扁藻,另以螺旋藻粉、海洋红酵母为补充。
1.3 人工催产和孵化
采用阴干和流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工诱导产卵。成熟的毛蚶雄性排出呈乳白色雾状的精子,雌性排出呈橘红色颗粒状的卵子。根据精卵排放的颜色和形状不同,及时拣出多余的雄性亲贝,减少精子数量,避免精液过多造成受精卵的畸形。产卵结束后,用400目网袋收集受精卵,用过滤海水清洗去过多的精子,孵化密度为30~40粒/mL,孵化期间连续微量充气。
1.4 幼虫培育
受精卵在水温25.2~26 ℃的条件下,经过23 h发育到D型幼虫,其大小为(79±3.5)μm×(61±4.5)μm,直线绞合部平直,面盘正常。用30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通过虹吸法将D型幼虫选出,放入备好的育苗池中培养,培养密度为10~15粒/mL。
从D型幼虫开始进行饵料投喂。开口饵料以金藻为主,每天投喂2~4次,投喂量根据幼苗摄食情况和水体中藻类残留量决定。随着幼虫的生长,饵料量不断增加,幼虫长到130 μm以后混投扁藻、小球藻和海洋酵母等。在培养过程中,投饵量还要根据幼虫胃的饱满程度和水色适当增减,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需每天进行镜检。同时,每隔5 d进行一次倒池。培育过程中连续充气,每天换水2次,每次1/2水体。
1.5 幼虫变态与附着
幼体经18 d培育,壳长达到(260±20)μm左右,出现眼点,由浮游期逐渐转为匍匐期,进入变态。能否顺利地变态附着是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眼点幼虫达到30%以上,同时伴随着壳缘加厚、幼虫棒状足频频伸缩,此时镜检会发现有用足爬行的匍匐幼虫,开始投放附着基。一般采用的附着基为聚乙烯网片,眼点幼虫的密度为5粒/mL左右,一般3~5 d后基本完成变态附着。近几年,随着育苗技术的提高,也可进行无附着基培育,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幼虫的生长曲线如图1所示。
1.6 换水和投饵
变态附着期的换水与前期培育相同,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1/2水体。根据每天镜检幼虫胃部食物的多少,逐渐增加投饵量,主要以金藻、小球藻为主,并混投扁藻和海洋酵母。
在幼虫培育阶段要随时检测水体中的幼虫密度、生长以及培育水体的水温和盐度等其他的水质指标,以确保水质条件的稳定。毛蚶幼虫培育过程中水温变化如图2所示。
2 小结
在贝类育苗生产中,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因此保证育苗过程中水质的适宜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适宜的水质条件会加速幼体的摄食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贝类是变温动物,其代谢活动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环境因子中水温对幼虫饵料的吸收影响最大。在幼虫培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指标的监测,一般水体溶解氧保持在5~8 mg/L。
饵料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育苗能否顺利的第二大因素。一般采用的单胞藻为金藻、扁藻、小球藻和角毛藻,均为贝类育苗的常用藻。投喂的单胞藻一般处于指数生长期,不能使用“老化”的或被原生动物污染的饵料。当饵料不足时,可以搭配使用微藻浓缩剂、螺旋藻粉、海洋红酵母等代用。投饵量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每天投喂2~4次,通过镜检幼蟲的摄食情况和水中残饵调整投喂量。 在育苗生产中,合理的投饵时间、次数和营养配比、适口的粒径,会降低饵料系数,促进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率。
幼虫选育是幼虫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发育较好的D型幼虫游动活泼,在停气情况下有上浮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水体的中上层。因此,在选优时重点收集中上层幼虫,将发育不好的个体连同池底的沉淀物可一起排出,在选优的同时又清洗了池底。在幼虫培育过程中,前期密度为10~15粒/mL,后期为5~10粒/mL,眼点幼虫密度为5粒/mL。适宜的培育密度可以保证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以提高幼虫的成活率。
(收稿日期:2020-06-09;修回日期: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