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段逸山
摘要:导引是一种中医疗法,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是一部中医导引的教科书,其在导引史上的地位堪比中医界的《黄帝内经》。《引书》中病因病机的论述进行深入分析,其将病因病机分为3种,分别是因气候变化导致人体气机失常、因情志变化耗伤脏气、生活条件的贵贱,全面概括了外感、内伤及人为等发病因素及发病机理。本文通过对《引书》中3大病因进行总结,围绕导引疗法的特点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张家山汉简《引书》;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1.050
文章编号:1006-1959(2020)11-0154-04
1983年12月,张家山汉简《引书》(简称《引书》)在湖北荆州张家山247号墓出土,根据墓葬年代推断,《引书》的抄写年代不会晚于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年)[1],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导引专书,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导引疗法在中医古籍中多有记载,但《引书》对导引适应症的病因病机进行全面论述的却非常罕见。秦汉时期导引疗法占有重要地位,导引理论已经发展成熟,《引书》从导引疗法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导引适宜病症的病因病机,其是发病的原因和机理。人体因受到各种影响而发生疾病,从而产生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了解清楚病因及发病的内在机理才能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本文对《引书》所记载的3个病因病机进行论述。
1因气候变化导致人体气机失常而致病
“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奏(腠)理启阖,食 (饮)不阖,起居不能与寒暑相 (应),故得病焉。是以夏春秋冬之闲,乱气相薄沓也,而人不能自免其闲(间),故得病。”前一句“人之所以得病者……故得病焉”,讲外气致病的病因;后一句“是以夏春秋冬之闲……故得病”,讲外气致病的病机。
1.1“雨露”与“燥火”差异之启示 《引书》将六种致病外气总结为“暑湿风寒雨露”,这与《内经》所指外感六淫“風寒暑湿燥火”是有差异的。《素问·至真要大论》[1]:“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为四季的气候变化,如果能够顺应这种变化,人体就不易得病,反之则易病。二者的相同点是均有“风、寒、暑、湿”四种外气,不同点是有两种外气是不同的,《引书》为“雨、露”,而《内经》为“燥、火”。分析发现,《内经》的外感六淫与四季气候相对应,风对应春季,暑、湿对应夏季,燥、火对应秋季,寒对应冬季。而《引书》的六种外气却只对应三个季节,风对应春季,暑、湿、雨、露对应夏季,寒对应冬季,并没有与秋季对应的外气致病因素。后文中四季吐纳导引法提出:“偃卧炊(吹)昫(呴)、引 (阴),春日再昫(呴),壹虖(呼)壹炊(吹);夏日再虖(呼),壹昫(呴)壹炊(吹);冬日再炊(吹),壹昫(呴)壹虖(呼)。”其呼吸吐纳的方法仅用在春、夏、冬三季,而没有用在秋季。这就解释了为何《引书》的外感六淫中没有“燥、火”二气,其与后面季节吐纳导引也是对应的。
从外气病因可以看出,《引书》中提到六种外气(暑、湿、风、寒、雨、露)中,暑、湿、雨、露都为湿性,寒为寒性,湿与寒都属于阴性邪气,风为百病之长,常夹杂寒与湿致病,说明导引疗法所针对的外气病邪中,主要是阴性外气,导引的作用主要是将侵入人体的风、寒、湿等邪气引出体外,即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而不用于“燥”和“火”两种外气引起的病症,因而后文四季吐纳中,也没有与秋季相应的吐纳导引法,可见《引书》论述之严谨。
1.2外气因素导致“食饮不合” 外气因素引起“食饮不合”在《内经》中没有论述,而《引书》是明确提出的。《引书》指出的外气致病因素为“暑湿风寒雨露”,脾喜燥而恶湿,寒邪直中易伤脾阳,这些外邪的共同特点是均与寒或湿有关,因而容易伤及脾胃,从而引起“食饮不合”。此处的“食饮不合”是由外感气候异常引起的,与后文所论“劳倦饥渴”的治病因素是不同的。临床上,人体受到寒湿侵袭以后,脾胃功能首先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下降,甚则恶心呕吐。《灵枢·口问》[2]:“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寒邪客胃造成胃气上逆。《伤寒论》[3]:“伤寒五六日……默默不欲饮食”[1],指出感受风寒外邪后不思饮食,并在“太阳病篇”多处提到感受风寒邪气后“呕逆”“颇欲吐”“吐逆”等胃气上逆症状。
导引疗法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畅脾胃气机,首先,寒暑湿风等外邪最易困脾,导致脾胃气机紊乱,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导引疗法的伸、拔、吐纳等方法,能够促进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从而促进运化气血津液功能正常;其次,脾主四肢肌肉,肢体的导引动作也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诸病源候论》[4]中有“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候养生方导引法”,专门论述脾胃不和的导引方法。
1.3病因阐述层层深入 《引书》论述“暑湿风寒雨露”这些气候外因之后,指出外气入侵人体的方式,首先,外邪导致“奏(腠)理启阖”,邪气入侵体表,腠理启阖异常。《内经》也有相关论述,《灵枢·五变》[4]提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其次,若表不解则入里伤及脾胃,引起脾胃气机升降紊乱,故而“食 (饮)不阖”;再次,“起居不能与寒暑相 (应)”,一方面,饮食不阖则影响人的正常起居,另一方面,起居不能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也会表现出人体不能和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症状,故而得病。由是观之,“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奏(腠)理启阖,食 (饮)不阖”,体现出《引书》对外感病因的分析已形成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完整体系。
1.4外气致病之病机 “夏春秋冬之闲”,即春夏秋冬季节转换之际。此时气候变化较大,各种外气相抟形成多种邪气交错的局面,即“乱气相薄沓”,《释名·释言语》:“薄,迫也。”《素问·生气通天论》[3]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指出人的所有脏腑关窍等都与天地相应,受到天地变化的影响。《灵枢·五乱》:“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自然界气候变化与四季相顺为正常,与四时相违则为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3]:“逆四时而生乱气”,与季节时令不相应的气候变化为“乱气”。人体与天气相应,季节转换时常常出现“乱气”相迫,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气变化的影响,如果不能适应气候的复杂变化就会生病,即“而人不能自免其闲(间),故得病”。
《素问·六节藏象论》[3]论述了“乱气”致病的机制,“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即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而至,为太过,则对“克我”之气形成反向制约,而对“我克”之气过于制约,这种情况称为气淫,即气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即时令已到而气候未至,为不及,则对“我克”之气制约减弱造成其气妄行,“我生”之气生化乏源而受病,“克我”之气的力量变得相对强盛,这种情况称为气迫。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应,气候的太过和不及都会造成人体五脏之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引书》对于外气致病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分析,并解释了外气致病的原因是“乱气”,在季节转换期间不同外界邪气交错出现,人体不能适应而生病。
2因情志变化耗伤脏气而致病
“人生于清(情),不 (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人之所以善蹷(瘚),蚤(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 (阴),则利其身矣。”
“人生于清(情),不 (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这是对情志因素致病的总论。情志变化最易耗气,气伤则易病,气尽则死。《素问·举痛论》[3]:“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有疾病都是人体气的异常变化造成的,而情志最易引起气的变化,恼怒时气向上冲,喜乐时气会涣散,悲伤时气容易消减,恐惧时气向下行,寒冷时气收入里,火热时气易耗泄,惊恐时气易扰乱,劳累时气易耗损,思虑时气易结滞。《素问·疏五过论》[3]:“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王冰注:“夫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虚,血气离守。”提出八种情况下情志对人的影响。以上例证均说明情志异常会引起气的不同变化,进而消耗人体之气而致病。
第二句以“瘚”的病机说明“早衰于阴”的原因是“不能节其气”。《素问·著至教论》[3]:“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王冰注:“阴谓藏也。”“阴”指五脏。《灵枢·百病始生》[4]:“喜怒不节则伤脏。”喜怒的情绪过多易伤及脏气。《素问·调经论》:“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喜怒会导致阴气上逆。前句与本句对比可以看出,阴气指脏气。《灵枢·百病始生》[4]:“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喜怒致病的原因在于伤脏气,故病起于阴,也说明阴与脏气相对应。总之,“人之所以善蹷(瘚),蚤(早)衰于阴”的病机是情志变化导致脏气受损,因此推出结论“能善节其气而实其 (阴),则利其身矣”。
收敛情志,避免脏气耗伤,从而祛害利身。收敛情志要“节气”“爱气”,具体做法就是运用导引吐纳,这一点也成为后世导引论述病机的基础。《圣济总录》卷四《治法·导引》曰:“一气盈虚,与时消息。万物壮老,由气盛衰。人之有是形体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喜怒乱气,情性交争,则壅遏而为患;炼阳消阴,以正遣邪,则气行而患平……故导引按跷之术,本从中央来。盖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然后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圣人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然后能寿敝天地;调和阴阳,积精全神,然后能益其寿命。盖大而天地,小而人物,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入,寒暑不能袭,此导引之大要也”[5],论述了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导引是调理气机的重要方法。《修真精义杂论》[6]:“病要论”:“气攻之术,希同物药”,说明调整人体之气的方法,与药物等作用是相同的。总之,情志因素使得脏气损耗而导致疾病,故运用导引以“节气”“爱气”,这是保持身体气血调畅、免遭疾病的重要方法。
3因生活条件的贵贱而致病
“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 (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昫(呴)、怒则剧炊(吹)以和之,吸天坨(地)之精气,实其 (阴),故能毋病。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卷(倦)饑渴,白汗夬(决)绝,自入水中,及卧寒之坨(地),不 (知)收衣,故得病焉;有(又)弗 (知)昫(呴)虖(呼)而除去之,是以多病而易死。”
《引书》从生活条件差异对人体影响的角度来探讨病因,认为贵人与贱人生活条件不同,因而病因也会有区别。“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贵人衣食无忧,但思虑较重,故多情志致病,这一点与前面所述因情志因素耗伤脏气而致病相同,只是更加具体:“喜则阳气多,怒则 (阴)气多”,指出喜怒等情志变化会引起阴阳之气的变化,喜则阳气虚浮故阳气多,怒则血气上涌故阴气多,此处的阴阳之气多并非实质上增多,而是阴阳之气外散所表现出来的表象,对应的就是内在的阴阳之气耗损空虚。这一点在《内经》中也有相应论述,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3],大怒阴气上涌而耗伤,大喜阳气外浮而耗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喜怒不节……生乃不固。”五脏之气化生七情六欲,如果不能节制情志则人之脏气便无法固护,有损人体。故《引书》接着给出和解喜怒之气的具体导引做法:“是以道者喜则急昫(呴)、怒则剧炊(吹)以和之”,用呼吸吐纳(呴、吹)和解过分的情志。《抱朴子·极言》[7]:“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忍怒、抑喜也都是和解情志、调和阴阳之气的方法。由此给出结论:“实其 (阴),故能毋病”,收敛情志以固护脏气。
“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卷(倦)饥渴,白汗夬(决)绝,自入水中,及卧寒 之坨(地),不 (知)收衣,故得病焉。”贱人为生计奔波,故病因多是劳倦过度、饥饱失常、汗出无度、涉水受寒、躺卧寒湿之地、不注意衣物潮湿等。《引书》把贱人得病主要原因归结为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生活环境的窘迫。一是“劳卷”,过度耗伤精气而致病。《素问·疏五过论》[3]:“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王冰注:“斩筋绝脉,言非分之过损也。身体难以复旧而行,且今津液不为滋息也。何者?精气耗减也。泽者,液也。”过度劳累,身体不能恢复而复行,损耗精气。《素问·宣明五气》[3]:“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过度的劳累对身体的伤害,是劳倦治病的主要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过用劳力,会损伤肾气及筋骨。《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则筋张,精绝。”劳累过度则导致筋脉弛张,精气决绝。二是“饥渴”,耗伤脏腑气血而致病。《灵枢·五味》[4]:“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半日不进谷物,就会感到气衰少了,一日不吃就感到少气乏力了。如果饥饿状态下再去劳作,就容易伤及脏腑气血。三是“白汗决绝,自入水中”,“白汗”即大汗[8],大汗淋漓而入水降温,寒湿之气循腠理而入里。四是“卧寒之地,不知收衣”,劳累后直接躺卧寒湿之地休息,不加衣物保暖等都会造成寒邪循经入里而致病。《素问·调经论》[3]:“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自然界中的寒湿之气会造成皮肤腠理闭合,肌肉坚紧。《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邪侵犯经络,则血气凝滞而导致疼痛等证。
除此之外,贱人“有(又)弗 (知)昫(呴)虖(呼)而除去之”,不懂导引吐纳之法以驱除邪气,这也是贱人相对于贵人多病的原因之一,故贱人“是以多病而易死”。
4总结
《引书》对病因病机论述已较为全面:第一,提出“暑湿风寒雨露”六种外气致病,与导引治病范围相对应,外感病机论述紧扣导引疗法的特点。气候变化扰乱人体气机而病,从外邪入表进而由表及里,病机分析层层深入,较《内经》而言,《引书》病机体系论述更完整。第二,指出“人生于清(情),不(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情志不合多引起脏气耗伤而致病。导引吐纳对情志异常引起的脏腑气机紊乱有调整作用,说明导引对脏腑病症的调节以调整脏腑气机和养护脏气为主。第三,因生活贵贱而病,指出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生活环境的窘迫同样可以致病,强调贵人善于采用导引吐纳驱邪养生,贱人则不懂通过导引的方法驱逐邪气,将此作为贱人多病的原因之一,强调了导引的重要性。《内经》中关于前两点均有相关论述,第三点则没有论及。《内经》对病因病机的论述分布在多个篇章,而《引书》则在一篇文中全面论述了病因病机,并将病因病机与导引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导引的专科论述。《引书》中无论是外感病因还是内伤病因均紧紧围绕导引的治疗范围展开,论述非常严密,后世导引书籍中对病因病机的论述无出其右者。
参考文献:
[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4.
[2]郭霭春编著.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學技术出版社,1989:248-249.
[3](汉)张机述;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校注.伤寒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5.
[4]丁光迪编著.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6.
[5](宋)赵佶.圣济总录[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7:183-184.
[6](唐)白云子(司马承祯)述.修真精义杂论[M].明正统道藏2010.
[7]李敖主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587.
[8]范登脉.“白汗”正诂[J].医古文知识,2002(1):26.
收稿日期:2020-02-26;修回日期:2020-03-11
编辑/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