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渊 兰鹰
摘要:移动医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医疗系统,可摆脱场地束缚,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医疗。随着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5G时代已悄然来临,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医疗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从移动医疗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模式,包括分级诊疗、慢性病监控管理以及医疗实时咨询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新信息时代下移动医疗在医疗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为推动移动医疗在其他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医疗咨询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1.004
文章編号:1006-1959(2020)11-0010-02
Abstract:Mobile medicine is a modern med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t can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s of the venue and can be reached at anytime and anywh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5G era has come quiet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mpted mobile medicine to get a broader development spa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models of mobile medicine, including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ronic diseas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and real-time medical consultatio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Mobile medicine;Telemedicine;Medical consultation
移动医疗(mobile medicine)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移动通信技术及智慧设备相结合并用于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最早的移动医疗以电子信息档案的形式出现,帮助医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诊治。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升级,高科技智能产品的更新换代,移动医疗涉及的领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子信息档案,且医护人员无需纸质临床资料,而是充分利用智能产品开展临床诊治及护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取患者的诊断信息,对患者作出更快更准确的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传输的高效性,医生可以实施远程协助医疗、疾病咨询以及协助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监控管理。本文通过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条件、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为推动移动医疗在其他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移动医疗的发展条件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逐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1]。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均明确提出了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及内容[2]。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就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及互联网 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入,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得移动医疗进入了飞速发展模式[3]。
2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已经较好的融入了日常医疗生活中,并且给大众在就医方面以及医生诊治方面提供了诸多便捷:①医院借助智能信息化产业实现网络预约挂号,其是最早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医疗领域的成果展现,网络预约挂号的出现,结束了患者多次往返奔波于医院与家之间的状况。依据医院的管理规定不同,患者除了可以继续完成医院现场挂号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慧设备提前1~2周完成网络挂号并在线缴费,极大的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为患者就医节省了大量的就医时间。②病房中医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及智慧设备可以准备、实时的掌握患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信息。目前,许多三甲医院或者大型医院,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不再需要纸质病历及检查资料,而是通过一个智慧平板电脑查看所有患者的信息,如诊断结果、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等;同时,可在查房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实时对病患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信息技术结合智能电子产品已经开始改变整个医疗服务模式,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并更深层次的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如远程医疗、慢性疾病监控管理以及在线医疗门诊或咨询等。
3移动医疗的发展模式
3.1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就医模式,旨在帮助引导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完善医疗资源的使用[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其所拥有的医院、医生的数量却与总人口数量不成正比。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对患者的问诊做出初步诊断,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甚至为患者做体格检查。另外,多数医院都面临着床位紧张问题,特别在某些著名三甲医院,患者经常会因没有床位而接受不到及时的治疗,但是同一区域内的社区医院则空置着多张病床,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虽然分级诊疗可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诊治,但由于基层医院的设施与医生诊治能力与三甲医院存在差距,导致分级诊疗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习惯去大型三甲医院就诊,因此缩小基层社区医院与大型三甲医院的诊治差距是让大众接受社区医院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且其对生活品质要求也逐渐增高,使得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这些都给医疗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只有将全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3.2远程协助医疗 远程协助医疗可使社区医院与大型三甲医院完成人力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分级诊疗的理想状态。远程医疗是伴随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后在医疗领域诞生的新的名词,是将现代医学、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最新技术结合应用于医疗服务的全新医疗模式[5]。早在上个世纪,美国科学家Wittson就已提出远程医疗的概念,其借助电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医疗领域,实现了首次远距离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6]。在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辅助下,大型医院的专家主任医生可以远程帮助基層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治,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于基层社区医院就医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使其更加放心的就近就医,且医疗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以解决“就医难”的问题。
3.3慢性疾病监控 新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了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得到长足发展之外,对于慢性疾病的监控管理及医疗实时咨询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借助通信技术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医生能及时获取患者的疾病状况,从而提供专业的救助服务。目前,很多高新科技企业已经将医疗卫生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作为发展方向,手机、手表已不再仅仅是通讯和计时的设备,借助这些智能设备,通过智能应用程序及科技公司的电子产品相结合,患者可以在家完成部分疾病的筛查、诊断、基础实验室检验。同时,医生可借助实时通信网络技术获取患者的相关检查信息,给予合理的健康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监控。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在线和医生进行交流以获取最专业的疾病控制指导,甚至可以是个性化医疗服务[7]。
4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通过分级诊疗及远程协助医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移动医疗可摆脱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信息,利用智慧设备实时监测患者身体状况,为其提供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总之,新信息时代的来临必将推动移动医疗在其他医疗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彤,王高玲,王玉芳,等.基于“互联网+”视角我国移动医疗现状与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161-163,168.
[2]丁胜,申刚磊,杨庆有,等.“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3):78-80.
[3]管细红,徐勇飞,霍亚南.“互联网+医疗”在医院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9,19(3):359-361,365
[4]杜晓莉,王秋霞,刘斌,等.重庆市医联体内分级诊疗效果研究——以糖尿病诊疗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9(4):31-33.
[5]孔祥勇,郭雪芬.远程医疗技术探索医疗健康新服务[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10):601.
[6]谢俊祥.远程医疗及其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3):6-10.
[7]汤伟.远程医疗现状及其后续发展分析[J].科技广场,2015(10):36-39.
收稿日期:2020-03-08;修回日期:2020-04-04
编辑/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