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张艾丽,方 杰,王宝仁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
13岁女性患者,学生。发现双手、足角化性红斑8年。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手手腕屈侧出现暗红色斑片,对称分布,无明显痒痛症状,未予以治疗。随年龄增长皮损范围扩大,渐累及至双手掌、双手指,并逐渐于足趾、足背及双踝部出现新发红斑,并且踝部红斑逐渐增厚增宽,形成斑块。汗液浸渍或接触水几分钟后红斑变为白色,离开水后约158min左右变成白色的斑块逐渐恢复,约208min后基本恢复成红色。皮疹发作与季节无关,与饮食无关,无四肢关节疼痛,无畏寒、发热,无心悸、胸闷,曾多次于外院诊治(具体不详),病情无减轻。无家族性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手掌皮肤粗糙,可见鳞屑,掌纹加深,双手掌、掌侧缘可见淡红斑,边界欠清楚,双手腕屈侧可见边界清楚的暗红斑,轻度肥厚,双足背可见边界明显的淡红色斑片,双踝部见边界清楚的对称褐色角化性斑块(见图1a、图1b)。将患者双手足置于水中浸泡约8min后,观察可见双侧手掌、手指侧缘及双足背轻微发白,踝部皮损开始对称性变白,10min后双踝部皮损明显变为灰白色,双侧手掌、手指侧缘及双足背呈现淡白色,境界清楚(见图2a、图2b),停止浸泡约20min后,白色全部消退,皮损恢复原状。踝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显著角化过度、棘层增厚,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见图3)。诊断:获得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病。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软膏,2次/d,半个月后症状稍缓解,目前继续随访中。
图1 a 双手掌、掌侧缘可见边界欠清楚的淡红斑,双手腕屈侧可见边界清楚的暗红斑,轻度肥厚,双手掌皮肤粗糙,可见鳞屑,掌纹加深。
图1 b 双足背可见边界明显的淡红色斑片,双踝部见边界清楚的对称褐色角化性斑块。
图3 踝部皮疹组织病理(HE×100):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Symmetrical acrokeratoderma)是一种较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2008年由姜袆群等[1]国内首次报道并命名,2010年Fan等[2]报道并建议命名为获得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病,并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2013年刘超等[3]对3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认为本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 好发于青年男性;② 病因不明,无家族遗传倾向;③ 发病以夏季明显,冬季减轻或消退;④ 皮损好发于肢端但不累及掌跖部,为褐色斑片,角化过度,对称分布,浸水后(3~5)min局部变白、起皱,干燥后恢复原状;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乳头瘤样增生;⑥ 预后良好。本例患者为女性,发病无季节性,皮损为淡红斑及暗红斑块,虽有差别,但皮损遇水发白及组织病理均符合获得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的诊断,患者皮损表现为红斑,可能与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充血有关[4]。
图2 a 将患者双手足置于水中浸泡约8min后,观察可见双侧手掌、手指侧缘及双足背轻微发白,踝部皮损开始对称性变白。
图2 b 10min后双踝部皮损明显变为灰白色,双侧手掌、手指侧缘及双足背呈现淡白色,境界清楚。
目前本病发病原因不明,皮损遇水变白,Fan等[2]报道显示病变的表皮在水浸泡后棘层中部的桥粒出现分裂现象,张志扬等[5]认为可能是水与空气共同参与的一种物理现象,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临床需与下列皮肤病相鉴别。①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此病皮损好发于掌跖部位,表现为外观无异常的掌跖在浸水数分钟后增厚,出现白色鹅卵石样丘疹,干燥后恢复原状。而本例患者先有皮损,遇水后变白,两者不符,可鉴别[6]。② 肢端黑棘皮病:多见于黑色人种,好发于手足背部,为天鹅绒样、疣状增厚,伴色素沉着[7]。该患者皮损无天鹅绒样疣状增厚,故鉴别。③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常有家族史,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病,其临床特征为双侧掌跖部发生弥漫性红斑及角化过度,附有片状角质性鳞屑,皮损进行性加重;其病理表现可伴有角化不全,皮损无浸水后发白的现象。本例患者家族无类似病史,临床特征虽与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相似,但其皮损有浸水后发白现象,且组织病理不符,可鉴别[7]。另外,本病病理提示角化过度,维A酸类药物可能有效,故予以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目前随访来看,皮损稍好转,但从目前的相关文献来看本病虽预后良好,但无特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