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红岩
“风花雪月”是一个固定词组,本义是花、风、雪、月代表的自然美,最早出现在北宋邵雍的作品中。这一组合是从单字、二字、三字、四字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中筛选出来的,与人们的审美认知和语言表达习惯有关。
在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风、花、雪、月的意象多独立出现。魏晋南北朝的诗文中始见“风花”“雪月”“风月”“花月”等二字组合,相比于单字.这种组合令读者的感受更鲜明。白居易开创了“雪月花”组合,《寄殷协律》:“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月使雪、花有了朦胧感,气氛更加美妙。其《闲吟》又增加了风:“看雪寻花玩风月,洛阳城里七年闲”。风是动态的,雪、花、月是静态的,四种意象组合之后,景色动静相宜.有闲适之趣。晚唐郑谷首创“雪风花月”组合,《府中寓止寄赵大谏》:“雪风花月好,中夜便招延”,形式凝练,词义明了。
“风花雪月”“雪月风花”组合首次出现在北宋邵雍作品中。《伊川击壤集自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人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林下五吟》:“風花雪月千金子,水竹云山万户侯”。《答人吟》:“四时雪月风花景,都与收来入近编”。《春天吟》:“春秋冬夏能无累,雪月风花都一连”。四字组合一出现便被人们奉为经典或掌故,词义也扩大了,既可以指描写闲情逸致的浪漫诗文,有时也指荒淫放纵的生活。朱熹《朱子语类》:“邵尧夫(邵雍字尧夫)诗‘雪月风花未品题,此言事物皆有造化”。贯云石【中吕·粉蝶儿】《西湖游赏》:“古往今来题咏多,雪月风花事事可”。陈献章《答石阡太守祁致和》:“雪月风花还属我,不曾闲过邵尧夫”。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陈秀才风花雪月了七八年,将家私弄得干净快了”。乾隆《圆明园四十景诗》之《四宜书屋》:“风花雪月各殊宜,四时潇洒松竹我”。“风花雪月”之所以能从众多组合中被筛选出来成为固定表述,除了理学家邵雍、朱熹的引领之功,还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及语言表达习惯有关。
对于自然美,人们是在所属文化的影响下体验、评价的。我国文化的很多方面是由独特的气候孕育出来的。我国受季风影响显著,四季更替都是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风的动感、活力带给人们的喜悦早已融人传统美学意识之中。春是四季之始,是植物开花的季节。相对于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烂漫春花更形象,更有春天的气息。月的运行是我国纪月的依据:比起白昼的一览无余,人们更喜爱月影朦胧的梦幻气氛,这种感受直接影响人们对环境的审美。雪是立体的雨,与雨相比,雪是清亮洁白的,飘雪、积雪等都是自然审美的焦点,能营造美好的氛围。风、花、月、雪都与美好的气氛有关,是人们对生动世界的美妙体验,四字组合能指代自然美景。从人们对这四种景色的感受来看,风送花香而后感知花开比直接赏花更有情趣;雪、月都有光影,能使景象模糊。风与花、雪与月的组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在读音方面,先“风花”后“雪月”,音律协调,发音轻松简洁。“风花雪月”组合代表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情趣,符合语言表达习惯。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学刊》执行主编、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