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深情

2020-07-16 03:50纪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深慈母深情

纪波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场景,体现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之间的衔接。】

二、聚焦反复表达,感受慈母情深

1.出示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第5~3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用“----”勾画感受深刻的词句并简单批注,合作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反馈

(1)体会厂房环境恶劣,初悟反复表达效果。

请生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想象这个场景,来谈谈感受。

预设:

生:我感受到了厂房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很压抑。而且只有不足两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缝纫机,实在是太挤了。

生: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母亲多么的炎热呀,头顶还顶着七八十台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母亲怎能受得住呢?

生:母亲工作的厂房非常吵,耳朵都要被震聋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场景等方法,感受到了母亲工作地方的恶劣。

师:这段话出现了很多的“七八十”,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从“七八十台”中我读出了拥挤、忙碌、炎热、声音大。

(学生交流后并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想象场景朗读:昨天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师:我们刚刚就这样读着,品着,老师有疑问了,我们写文章不是要讲究语言的干净,作者为什么如此近距离的重复?

师: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这种写法叫反复。这样写更加突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

(2)揣摩反复表达方式,品味母亲艰辛。

师:在你勾画的句子里,还有没有用到反复这种写法的?请你找出反复的短语。

师:从这三个“我的母亲”中你又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预设:“我”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劳累。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边读边想画面来读。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瘦弱的身体、疲倦的脸、疲惫的眼睛,还在那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师:是呀,明明可以用一个“我的母亲”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三个“我的母亲”,你现在明白了吗?

师:直起身,转过头,仅仅一瞬间的动作,通过语言的反复,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拉近、放大,让母亲的形象定格,充分表达了“我”的震惊和对母亲的深情。这就是反复的表达效果。

师:还有一处反复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师:哪个词语运用了反复?

师:从四个“立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通过反复,突出刻画了母亲工作的时间紧、节奏快,把瞬间的画面定格成难忘的记忆,也深情地表达了“我”的心疼与感动。

(师呈现三次反复,集中出示三个段落,形成视觉冲击。)

师: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描写不同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忙碌、疲惫、艰辛的母亲。把我们的这种感受送入朗读中。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场景和细节,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抓三处反复,给我们带来的表达效果,相机点拨引导深入,关注到了对文本特质的深刻解读。】

三、研读课文细节,品悟慈母情深

师:学生们,刚刚我们从这些场景感受到母亲的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忙碌等,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慈母情深究竟深在哪里?

出示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并思考:“慈母情深” 体现在哪儿?在相关的细节圈画,批注。

预设:

交流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引导:从哪里感受到慈母情深的?揉得皱皱,舍不得花;龟裂,手都做破了。母親依然把钱给了“我”。

交流2:“‘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母亲却已将钱塞进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引导:“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我”忍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通过一个个细节,刻画了母亲的艰辛和给钱买书的毫不犹豫,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引导:同学们,这慈母情深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疲惫不堪的身体”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毫不犹豫的一塞”里,读课题。所以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出示句子: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从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长大了,并勾画相关的句子。

预设:之前找母亲要钱,再到不想要钱,到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我”懂得了回报母亲、学会感恩,这也是慈母情深。

师:你真会发现,不仅发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还发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了不起!

师:梁晓声为什么鼻子一酸?

师:看到母亲在压抑的厂房里,瘦弱疲惫的母亲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为了省钱连早饭都舍不得吃,却毫不犹豫地给儿子买书,满足儿子的愿望,这真是慈母情深。

师:所以当梁晓声的小说发表的时候,他这样写道(出示):“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出示:我发现,写作有时候就是为了表达深情。

师:真情,总是这样打动人心,让你忍不住鼻子发酸,眼睛湿润。有没有谁让你鼻子一酸的时刻呢?开始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在关注场景和细节蕴含情感的基础上,回到课题“慈母情深”,深入解读,依据学情,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层层深入,发展思维。】

【设计总意图】

一是如何精准定位目标?统编本教材的使用,一线教师对精读课文“教什么”的把握基本没问题,都是围绕“语文要素、课后思考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教材提供的显性信息而教的,但是几篇精读课文之间,各自在落实“语文要素”所承担的功能是什么,各自需教到什么程度,几篇精读课文之间有什么层次、逻辑关系,大多定位不准。

《慈母情深》(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教学中应理解编排意图,将语文要素与解读文本结合起来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结合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与困惑达成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

二是如何开发次级目标?比如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怎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描写的场景、细节?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情深慈母深情
虎啸声声,寄爱国深情
深情
“慈母”原本非亲妈
永远永远爱你
18慈母情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艺术与优雅的邂逅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峡谷情深
6万字的情书
一“网”情深的勾股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