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三个自然段,加大了“母亲工作场景”的描写:
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对母亲的工作场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厂房内环境非常恶劣:空间非常低矮——使人压抑;四壁潮湿——阴暗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震耳欲聋;窗不能开——空气污浊;酷暑炎夏——潮热蒸笼。工作场景的描写与下文中的细节相呼应,如两个人讲话需要“喊”,否则听不到;“我”寻找母亲,需要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角落里,才能发现母亲;工厂里白天也要用灯泡照明;光线暗,要凑近缝纫机板上才能看见……
二、场景描写蕴含的情感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从这篇小说来看,增加的场景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新加入的这段场景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潮湿阴暗、闷热嘈杂、拥挤狭窄。“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昏暗、潮热、噪声四起的地方,感觉身在蒸笼。
这段场景描写有三层意思:(1)之前,“我”只知道,仅仅是“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为了生活,母亲的工作地点是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2)第一次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我”才知道,她上班的地方竟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昏暗、潮热、噪声四起的地方,一个热浪滚滚、噪声嘈杂的地方,一个让人觉得压抑、喘不过气的地方,一个“我”一分钟都不愿意多待的地方。(3)母亲,她的昨天、今天、明天乃至以后的每一天,都要煎熬在这样的地方,“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为了供我们吃、供我们喝,“我”却想用母亲两天的血汗钱买书。
这段被渲染的场景描写为作者的思想变化提供了空间,并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煎熬着挣钱、度日,看到母亲是这样瘦弱憔悴,看到母亲是这样疲惫劳累,看到母亲日复一日手脚并用地机械忙碌……“我”震惊,“我”心酸,“我”难受,“我”惭愧。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这些特写场景承载了“我”的情感变化,要不是“我”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母亲的工作环境竟然如此恶劣,工作如此辛劳。此时,“我”的内心一定是极度震惊、不安。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
三、场景描写教学建议
(一)读清母亲工作的场景
1.自读课文。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用笔圈圈画画,说说你的感受。
2.预设。
(1)空间低矮——使人压抑;
(2)四壁潮湿——阴暗颓败;
(3)窗不能开——空气污浊;
(4)酷暑炎夏——潮热蒸笼;
(5)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6)七八十台破缝纫机——震耳欲聋。
3.引导。
(1)什么是震耳欲聋?
(2)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多处描写噪声不断,请快速找到,读一读。
4.小结。
“我”第一次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这个昏暗、潮热、噪声四起的地方,七八十个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仅仅这么一会儿,我就感觉身在蒸笼一般。在来之前,你知道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吗?
5.延伸。
让你没想到的是什么?
预设:
我没想到——母亲挣钱的地方竟是一个让人觉得压抑、喘不过气的地方……
(二)读懂场景蕴含的情感变化
1.心情对比。
这样的地方,你愿意待在这里吗?(不愿意)
是呀,这噪声、这闷热,让“我”一分钟都不愿多待。而母亲呢?
2.情感变化。
她的昨天、今天、明天乃至以后的每一天,都要煎熬在这样的地方,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为了供我们吃、供我们喝,“我”却想用母亲两天的血汗钱买书。
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预设:“我”震惊;“我”心酸;“我”难受;“我”惭愧。
3.小结。
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了母亲挣钱的环境,看到了母亲的艰辛与煎熬,“我”震惊、心酸、难受、惭愧,“我”开始心疼母亲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三)读明给钱场景的细节
“母亲给钱买书”的场景描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简洁的对话。
文章中作者和母亲的对话不多,短小紧促,原因有三点:其一,环境太嘈杂;其二,母亲工作十分紧迫;其三,此时的“我”向母亲要钱,内心充满愧疚,理屈词穷。
2.母亲与工友的态度。
当“我”嗫嚅着说出想要钱买书时,母亲毫不犹豫掏钱,而工友劝阻且指责“我”。在这两种态度的对比中,深刻体会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毛票、手指描写细节。
(1)出示文字: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理解词语。
龟裂——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
(3)“龟裂”的手指,是母亲日复一日拼命劳作的真实写照,透露出母亲工作的辛劳、生活的艰难。
(4)小结: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种种细节都在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此时的母亲却只想让“我”读书,多么有远见啊!而“我”也长大了,母亲的瘦弱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此时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照顾母亲!
4.总结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体现在哪里?在母子之间,在母亲和工友之间,在各个细小的场景里。
(四)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1.这段场景描写重要吗?为什么?
场景描写衬托出母亲的瘦弱憔悴、疲惫劳累,让故事更真实地浮现到读者眼前,“不断的噪声”贯串全文,不断推动情节发展。
2.引入资料。
节选自《关于〈慈母情深〉》
作者:梁晓声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哪怕仅仅是会带给我们快乐的,父母都会尽量地满足我们的愿望。即使因为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实现我们的愿望对父母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也往往会无怨无悔地尽力去做。但由于我們还是孩子,在我们的愿望实现了以后,我们往往只体会到那快乐,却很少想到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自己曾克服了多少困难。
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们。
比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青年近卫军》这一部长篇小说的价格,等于母亲两天的工资。而且,当年的母亲,又是在那么糟糕的条件下辛劳工作着的。
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长大成人了。
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
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四、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了场景,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心。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场景描写当成欣赏小说的突破口,带领学生体会表达效果,体验场景描写的重要性,给学生更多启迪。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东交民巷马坊分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