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盼盼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的困扰,学生的“噩梦”,“假、大、空”等的习作现象屡见不鲜。而微习作以“微篇幅”“微话题”“微主题”等优势,更容易使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因此,笔者从随文“微习作”、阅读“微后感”、生活“微日记”三个方面,于“小微”洞见“大作”,探究小学高年级“微习作”教学的新模式。
一、习作常态化:“微习作”
“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它篇幅短小、切入点小、贴近生活,表达更为自由灵活。此外,“微习作”能实现学生实时、实地进行作文训练,使习作训练常态化,促进习作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微习作”具有以下特点。
1.微篇幅,片段习作
“微习作”篇幅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或触物生情,有感而发,定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片言只字,直抒胸臆,记录成长旅途的精彩瞬间。无须连篇累牍,让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片段习作是针对传统大作文的分解性训练,以片段习作为突破口,从片段习作到序列习作,日积月累,由小到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2.微话题,贴近生活
习作的源头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这个素材库,习作就失去了真诚、失去了价值。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多彩的,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的“微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生活,发现丰富多彩的的生活,就能让学生积累具象多彩的素材,产生写作的热情,学生的习作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再是千篇一律、胡编乱造。
3.微主题,抒发感悟
“微习作”立意从“微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集到生活的点滴,抒发真情实感,致力于将“假、大、空”的写作转化为真实朴素的写作。微主题可以是生活中奇异的见闻、百态的人物、难忘的事情,也可以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一场深刻的电影、一首动听的音乐,从“小”事立出“大”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写出带有自己生命温度的习作。
二、“微习作”教学线索与实践
“微习作”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对高年级“微习作”教学展开探索,力求于“微”处洞见“大”作。
1.随文“微习作”
在小学阶段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文本中写作的“点”,由点到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随文“微习作”,使学生有所裨益。
(1)随文批注。批注式写作即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在页面空白处写下思考结果,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批注的语言可以是简单的词语,也可以是一段话,提炼关键词语的意思或概括文章大意。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写到父母责骂法布尔沉迷于捡昆虫时,班级有学生写道:“父母责骂法布尔,但是他却没有放弃,从侧面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通过写批注,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刻,也习得可以从侧面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习作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2)随文仿写。学写作文,离不开仿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仿写式”“微习作”,提升学生“照猫画虎”、模仿迁移的技能。教材中汇聚了大量形神俱备、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优质的范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仿写点”,比如特色词语、精彩段落、文章的行文布局等。比如在《幸福》(仿写)中,作者通过列举典型性事物来说明“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这一观点,有学生仿写道:“蜜蜂的幸福,在于把千万朵花蜜酿造成一滴浓浓的蜂蜜,给世界留下一丝甜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歌唱。”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及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微习作”,掌握了构思技巧,使其“微习作”言之有序。
2.阅读“微后感”
阅读,或摘抄记录,积累写作素材;或有所感,付诸于文字,抒发感情。不管是摘抄记录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微后感”。“微后感”的写作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从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1)摘抄记录。摘抄作为阅读“微后感”的重要形式,是指在阅读时,将语句优美、值得赏析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在本子上,其最终目的在于,使摘抄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所得,为学生的习作积累大量写作素材,丰富习作的语言表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摘抄也存在严重问题,大多数学生将摘抄作为任务去完成,摘抄机械化、僵硬化。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化摘抄在学生思维中的固化功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去摘抄的内在动机,使其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在此,可以效仿管建刚老师在班级开展“集卡”“积分活动排行榜”“发稿费”等激励活动,使学生乐于摘抄、积累,为“大作文”夯实基础。
(2)抒发感想。阅读有所得,有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就是读后感。以读后感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感情,不仅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使学生“学”“思”相结合,从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比如阅读《程开甲的故事》一书后,有学生写道:“程爷爷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创造,为国家的核弹事业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而我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拦路虎便直接放弃,不会做的题目草草了事,从不刨根问底,我要向程爷爷学习,学习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这篇“微读后感”中,小作者抒发了对伟人的敬仰,同时对比自己的日常学习行为,作出改进,使学生在“微后感”的写作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获。
3.生活“微日记”
学生大部分的“积蓄”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积蓄”就是微习作的“素材”。回归生活,拥抱生活,让学生“情动而辞发”,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其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生活“微日记”可以是微记事,亦可以是微导图。
(1)微记事。日记,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最真实的载体,更是一个极好的素材库。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宝库,教会学生如何在“浩瀚生活”中“淘取”习作的“真金”。如何做呢?不妨让学生采取“微记事”的方式,选取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进行“微记事”。“微记事”的对象可以是精彩的电影、有趣的游戏、难忘的旅行等,日记的数字不需要太多,但要把事情写清楚,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微日记,学生写起来好玩轻松,乐于去做,而且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记录,“微日记”就是“大作文”。
(2)微导图。微导图,顾名思义,就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生活中发生的趣事记录下来。写好作文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组织内容和重构内容的能力。在“微习作”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写“思维导图式的日记”。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裂变”,让重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让写作更加容易、省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中心词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采用关键词进行下一级的记录。比如,以班级某位学生“海边一日游”为例,选择的中心点就是“海边”,关键词就可以是“初到海边”“海边的风景”“海边的活动”“离开时的心情”等。学生再就关键词进行展开,比如“海边的风景”,就可以展开为“远观”和“沙滩”,具体见下图。
《海边一日游》思维导图
这样思维导图式的微日记,形式新颖,易于操作,学生自然愿意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这些将构成习作的重要元素。
“微习作”看似碎片化,实则对学生习作的谋篇布局的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挖掘“微习作”,在生活中发现“微习作”,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使学生于“小微”处见“大作”,从而使学生爱上习作,提升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