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

2020-07-16 03:40郭文斌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正气瘟疫

郭文斌

瘟疫之害,众所周知。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能够保持生命力,以“中”为“医”的防疫体系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瘟疫”一词,较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瘟”,是一种发热的病。“疫”,是一种普遍性的病。先民们认为瘟疫是鬼魅作祟所致,当祈神以解。《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两千多年前,从宫廷到乡间,每年岁终“先腊一日”,要举行“大傩”仪式,以送瘟逐疫。要想成功驱鬼逐疫,就要祈神娱神。

上古时代,巫就是医,巫大于医。先秦时期,医巫分离。中华医学的权威经典《黄帝内经》诞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让中华医学走向“科学”时代。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瘟疫防治经验。

在我看来,中医能预防瘟疫,在于其原始意义上的“卫生”思想。让生命保持生机,远离杀机,是其关键。通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保持和“自然”能量上的高度同频。这个“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母亲,所以生机在它那里。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严守历法。落实在医理上,就是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要正气存内,就要让“大自然力”成为生命的源头活水。儒家开出的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中”,形象地讲,就像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管道。《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见“中”是一种生命力损耗之前的状态。而要让生命力不损耗,就要管理好情绪。

为了更有操作性,《黄帝内经》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何才能精神内守,中华先祖探索出的方法是,要么不起念,要么用一念代萬念,要么把私念转公念。因为正念生正气,正气本身就是精气神,就是免疫力。

中医还强调预防。《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认为,疾病的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所以治病必须寻求病因,对因治疗,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了治本,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特别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法也不单单是施药,还有针疗、灸疗、按摩等。

中医主张养生气,去杀气。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讲:“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意为用杀生的方法来养生,实乃背道而驰。古人认为,动物被宰杀时,会变怨为毒。据《说文解字》,“戾”为“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曲其身”,本义指弯曲,后引申为暴虐、罪恶,从文字学层面回应了中华文化中和气致祥的哲学思想。

万物同体,民胞物与,无论生存生产,还是生活生意,都要在尊重生命的大前提下进行,都要在维护生态的大前提下进行,亿万年延续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灾难的潘多拉魔盒就会打开。因此,中医很少用杀毒的概念,而用“解毒”。

许多中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以过大年为例,在古代,中国人基本都窝在家里过年。《黄帝内经》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讲:“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因此,古人设计了“秋收冬藏”,停止生产,在家安处。在许多地方,还有过年不动刀剪不动针线之俗,就是让人们停下来,享受生活,滋养生命。古人认为,不能保持生机的生产是需要警惕的。在速度和安宁之间,古人选择安宁。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中国人的阴阳哲学观。在春夏大动之后,通过大年,让人们进入大静,达到生命本身的阴阳平衡。换个角度看,也是通过大年的大静,为春夏更好的大动,储备生命力。中国人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也是“中”。

行文至此,我们就会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讲“上医医国”。中华文化,是一种保持生机的文化,一种以防为治的文化,一种以“中”为“医”的文化。

(选自《文汇报》2020年3月10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正气瘟疫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