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到死心如铁

2020-07-16 03:40温世浩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沙场报国辛弃疾

温世浩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国是诗的国度,爱国是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无数诗人用诗歌寄托爱国情怀。

先秦时代,《诗经·王风·黍离》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人面对残破的故都,生发国家兴亡之叹;屈原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到魏晋时,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寄托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唐宋时期,唐诗、宋词更是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既有豪气冲天的报国之志,又有凄婉哀绝的伤国之痛。前者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后者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等。其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两位杰出的人物——陆游和辛弃疾。他们身处偏安一隅的南宋,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力主抗金,屡次上书献策收复中原,又屡遭排挤,请缨无路,闲居多年,但渴望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至死不渝。下面试从他们的两首经典之作《诉衷情》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体会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

两首词都以回忆往昔开篇,通过今昔对比,着力表现矢志报国与报国无门之间的矛盾,突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诉衷情》以班超曾言志“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起笔,追忆当年戎马疆场的勃勃英姿。一个“觅”字尽显作者的自信与执着。陆游曾在汉中前线参与过对金作战,但他的北伐建议遭朝廷否决,很快结束了仅八个月的军旅生活。这段经历,他终生难忘,时时入梦。“关河梦断”一转,思绪重回现实,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眼前所见的是“尘暗旧貂裘”。这件貂裘,是陆游珍爱之物,他穿着它上过战场,刺过老虎,而今却尘封色暗。下阕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急促有力,“未”“先”“空”三字,将壮志未酬而身已先老的悲凉与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谁又能料到,自己的心还在“天山”(指西北前线),身却已老“沧洲”(指退隐之地)。陆游不但诉说着自己的痛苦,也在言语间流露出对朝廷投降派的不满。梁启超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当是对陆游的痛苦深有感触了。

《破阵子》的视角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醉里挑灯看剑”,恍惚间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驰骋沙场的生活。号角吹起,将士们分享酒食(“八百里”,指牛,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此处泛指酒食),雄壮的乐声响起,在秋天里检阅军队。紧接着奔赴战场,快马飞驰,万箭齐发,一场快战好不痛快淋漓!詞中虽没有对战斗场面过多描写,但“马作的卢”(的卢马是三国时刘备的烈马,曾在荆州刘备遇险之际一跃三丈,驮刘备脱离险境),以及“弓如霹雳”,通过用典和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使人如临其境。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将军,完成收复中原的大事,博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读到此处,句句是“壮词”,正如大鹏展翅,直上九霄,真是“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等雄壮,何等快意。然而,结句陡然一转,由梦境转回现实。现实是残酷的,词人到此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浩叹,愤慨而无奈。

面对“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的遭遇,陆游和辛弃疾的爱国之情却至死不渝,梦里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不管是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是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出了深厚强烈的感情。陆游弥留之际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他们融入骨髓的爱国深情,感染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正是对这种精神气概的生动写照。

猜你喜欢
沙场报国辛弃疾
陆元九:报国之心永青春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车埠石马垄石马
打仗的地方叫战场,为什么又称它为沙场呢?
辛弃疾作词限酒
浪淘沙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秦升益:“沙场”上的“国王”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