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里感悟生命

2020-07-16 03:40曾余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常青蜡梅领悟

曾余

孙荪的散文《冬之写生》,是一篇在冬天里感悟生命的力作。

“感”和“悟”这两个字,常常连起来使用,组成“感悟”这个词。其实,“感”和“悟”是两个不同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是感受和感知,“悟”是领悟和觉悟。“感”是“悟”的前提,“悟”是“感”的深化。只有充分地感知事物纷繁复杂的表象,才能深刻地领悟事物内部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

冬天这个特定对象的关键词是“寒冷”。文章开头一段,集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成语、俗谚,生动地传达出冬天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冰冷、肃杀之感。这当然是人们对冬天真实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还停留在表层,既不充分,也不完整,只是一种粗略的印象。

文章当然不能停留在这种印象上。“对于寒冷,树木花草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落叶,一是常青。”这两句很重要,从此,文章开始逐步展示隐藏在冬天灰暗外表之下的种种生动活泼的生命现象,展示作者对冬天的那种充分的、丰富的感知。

作者写到各种树的落叶。从“郁郁葱葱”到“威风扫地”,从“硕果累累”到“叶随风落”,不管你是气宇轩昂,还是曾以花叶取胜,现在都得变成“光杆司令”,从而告别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美好形象。然而这种告别,却“不失壮美”。这是属于作者的独特发现。其中既有银杏“足堪回味”的“飘飘摇摇”,又有水杉由青变黄变红再变褐红的“暖意”,还有各种枫树“坚持到最后的精气神”。所有这些感知,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写着我们对寒冬的印象。

对于“常青”派,作者着重向我们描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不畏严寒的勃勃英姿。其中,松、竹略写,勾勒了简练而传神的轮廓;蜡梅详写,不仅让“凌寒独自开”的形、色、味浮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历数它的三大妙处,写出了蜡梅让作者心里“暖暖的”甚至会“把寒冬忘却”的感觉。这里显然注入了“我”对蜡梅这个“小妹子”非同一般的钟爱。

接下来,作者还说到了众多已经适应中原气候环境的“南方来客”。笔锋所及,香樟、桂花树、广玉兰、石楠、南天竹、海桐、红豆杉、枇杷等,如数家珍,“岁寒三友”一跃而变为“岁寒众友”,从而使我们对中原的冬天有了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感知,

量的累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至此,谁还能说冬天只是一派衰败肃杀的景象?水到渠成,作者由“感”而“悟”,冬天“不是生命意义上的生离死别,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甚或只是生命节奏、生命策略的变化”。

“悟”,也不是直接得出一个简单抽象的结论,恰恰相反,这应该是一个展现事物内在脉络的、有血有肉的生动过程。像文中写到的“我”对柳叶的落和生在默默中转换的观察,對入冬后的芍药悄悄地用块根支撑着茎干的领悟,以及对蜡梅和春梅接力式交替的回想,都饱含着对生命奥秘的生动理解和精细把握。正是在这种理解和把握的过程中,作者才进一步加深了对古人所谓冬藏作为一种生命节律的领悟,甚至进一步加深了对冬之“静”、对杜甫诗“静者心多妙”的领悟。而这种“悟”正是在丰富多彩、深入细致的对冬之物象的感知中实现的。

作者最后引述两千多年前的哲人老子说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是说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与其为伍,其乐无限。以其为师,其益无量”。

能在寒冷的日子里感悟到这些,是认识的飞跃。能把这一感悟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于文字,是为美文。

猜你喜欢
常青蜡梅领悟
我爱蜡梅
离我远点
“卧”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蜡梅飘香
《蜡梅报春》
剥白菜
多么痛的领悟
天意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