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雯,尚锦秀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级本硕连读生,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肛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肛门疾病,是由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所致的位于肛周皮肤和直肠之间的管道[1]。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手段[2],但由于肛瘘手术部位特殊,术后创面易于受到污染,影响创面愈合。本研究肛瘘术后用托里消毒汤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8例, 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接受肛瘘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1岁,平均(40.86±11.92)岁;病程1~10年,平均(5.84±1.02)年;术后第1天创面面积5~19cm²,平均(10.96±2.23)cm²。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9~70岁,平均(41.73±10.65)岁;病程1~10年,平均(6.12±1.78)年;术后第1天创面面积5~20cm²,平均(11.45±1.94)cm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ASCRS发表的《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3]确诊为肛瘘,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肛瘘切除术,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既往有肛瘘手术,有肝肾功能障碍,对研究药物过敏,有免疫系统疾病,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依从性较差。
两组均行单纯肛瘘切除术,术后予常规护理及治疗,包括止血、抗感染、熏洗及换药,注意清淡饮食及保持大小便通畅。
观察组加用托里消毒汤治疗。黄芪10g,当归15g,白术15g,党参15g,茯苓12g,甘草6g,白芍10g,桔梗10g,连翘15g,白芷10g,川芎10g,防风12g,红花10g,黄柏15g,皂角刺10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两组均术后治疗1个月。
肉芽生长时间:为初次见到新鲜肉芽的时间,肉芽在创面部位生长,填补缺损的组织,正常的肉芽颜色鲜红,柔软湿润,表面呈颗粒状,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
创面愈合时间:为肉芽成熟,创面全部被上皮覆盖的时间。
创面上皮彻底覆盖,瘢痕坚实,创面完全愈合为治愈。创面肉芽组织颜色鲜红、新鲜,创面愈合大于等于75%为显效。创面肉芽组织色红,较新鲜,创面愈合25%~75%为有效。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颜色较暗,创面愈合小于25%为无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肉芽生长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肉芽生长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肉芽生长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肉芽生长时间 创面愈合时间对照组 34 7.35±2.86 25.74±4.18观察组 34 4.83±1.92△ 19.56±3.16△
手术为现阶段所知的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但因手术部位特殊,使得肛瘘术后创面有效且快速的愈合成为现今一个研究的重点。临床证明,中医药对于肛瘘术后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5]。
肛瘘术后素体湿热存留,余毒未清,加之手术创伤使得经脉损伤,气血亏虚,正邪相争,故而创面愈合缓慢。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在于清热利湿解毒[6-7]。本研究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肉芽生长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提示托里消毒汤有利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托里消毒汤化裁于《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是促进创面愈合的常用方剂。方中黄芪、当归、党参补益气血,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金银花、川芎、红花活血解毒,桔梗、白芷、连翘、皂角刺托毒排脓、和营生肌,甘草、白芍、防风缓急止痛,黄柏助清热利湿解毒。全方有益气托毒,和营生肌,补益气血,托毒消肿止痛,健脾利湿解毒,可加速机体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8]。
综上所述,托里消毒汤治疗肛瘘术后效果较好,能够促进创面肉芽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