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

2020-12-30 23:17康,潘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滴丸川芎血瘀

计 康,潘 明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19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等为主[1]。目前,西医主要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纠正后循环缺血状态,以改善眩晕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2]。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现将中医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3]。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推崇气血理论,诊治疾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认为不论疾病来自何方,首先均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疾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疾病的发病规律,故重视活血化瘀法[4]。刘爱华等继承海派颜氏内科的学术思想,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认为本病由于阳气与精血衰弱,脏腑功能渐减,加之邪气郁久耗伤气血,或致瘀血阻塞脉道,经络失于畅达所致;或由素体肝肾、脑髓不足,致气血迟缓、津液失于敷布而气机升降失调,清窍失养致病。因此,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亏虚,标实为脉络瘀阻[5]。

2 临床研究

2.1 血瘀证

瘀血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常见的致病因素。“瘀血致眩”的学术观点形成于明清时期,如“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医学正传》),“瘀血停滞,神迷眩运”(《医宗金鉴》),“瘀滞不行,皆能眩晕”(《仁斋直指方》)。瘀血阻络、经气闭塞、清阳受阻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6]。因此,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要。任晓晨等[7]将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合用舒脑欣滴丸(当归、川芎),疗程4周。进行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Barthel指数测评,并检测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颈动脉彩超以及脑血流量。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DARS、DHI-S、Barthel指数评分、脑血流量、ET-1/CGRP均优于对照组(P<0.05)。ET-1、CGRP、TM、vW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增加脑血流量,其作用机制与调节ET-1/CGRP比值促进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有关。耿彦婷等[8]将12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加用舒脑欣滴丸),疗程28天。进行DHI-S、DARS、血瘀证积分评价,并测定血清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溶血磷脂酸(LPA)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结果舒脑欣滴丸配合治疗改善眩晕症状及血瘀证积分优于常规治疗,尤其在28天时疗效优势更为显著(P<0.05)。此外,舒脑欣滴丸配合治疗可下调GMP-140、LPA、TXB2水平及TXB2/6-keto-PGF1α比值、上调6-keto-PGF1α水平,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舒脑欣滴丸配合治疗可以改善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如针刺、拔罐等亦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具有较好的疗效。张海燕等[9]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用颈项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变化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的平均流速(Vm)、收缩期峰流速(Vs)明显提高(P<0.05),搏动指数(PI)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提示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能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张凯等[10]将平衡针法、互动针法、刺络拔罐等疗法有机结合,并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散瘀除痹为基本原则,以调理督脉与脏腑的功能为重点。临床痊愈1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2.2 气血同病

气和血具有互相依存,相互资生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此,当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1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气血两虚证。

气滞血瘀证。申珊[12]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升阳活血汤(葛根、当归、红花、牛膝、地龙、天麻、姜黄、威灵仙、川芎、菊花、白芍)治疗。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好。总有效率观察组95.38%,对照组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气虚血瘀证。陈小兵等[13]将120例后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加用雪莲通脉丸(西洋参、何首乌、槐米、牛膝、肉苁蓉、天山雪莲、红花、川芎、葛根、益母草、蒲黄等)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眩晕症状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经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雪莲通脉丸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减轻临床症状,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改变平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黏度有关。郑建彪等[14]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芪参还五胶囊(黄芪、川芎、当归、地龙、冰片、水蛭、白僵蚕、秦艽、醋大黄、钩藤、远志、栀子、郁金、人参),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芪参还五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有较好临床疗效。史一丰等[15]将98例P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安胶囊(人参、当归、川芎、红花、冰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和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积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

气血两虚证。张艳等[16]将80例符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归逆定眩汤(黄芪、太子参、葛根、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白术、茯神、天麻、丹参、远志、夜交藤、五味子、醋柴胡、升麻、桂枝、炙甘草),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结果两组眩晕等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实验研究

郑燕姣等[17]将4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定眩饮组(黄芪、丹皮、当归、地龙、葛根、刺五加、川芎等)以及养血清脑丸组各10只,参照PCIV家兔模型制作方法造模。分别于造模前后及药物干预后各检测1次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及跳台耗时。结果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定眩饮组、养血清脑丸组在提高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及缩短跳台耗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益气定眩饮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及缩短跳台耗时优于养血清脑丸组(P<0.05)。提示益气定眩饮可改善PCIV气虚血瘀证家兔后循环供血状况,提高运动功能。肖瑶等[18]建立实验性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家兔模型,以西比灵为西药对照药,眩晕宁为中药对照药,并与眩晕定方汤剂进行比较,观察眩晕定颗粒(黄芪、当归、党参、川芎、牡丹皮、地龙、葛根、丹参等)干预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峰潜伏期(PL)及峰间潜伏期(IPL)的改变情况。结果眩晕定颗粒作用于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动物模型后,其波峰潜伏期Ⅴ波为(5.08±0.18)ms,峰间潜伏期Ⅰ-Ⅴ波为(3.85±0.19)ms,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眩晕定颗粒、眩晕定汤剂、西比灵各组潜伏期Ⅴ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眩晕定颗粒可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峰及峰间潜伏期。研究还发现,眩晕定颗粒使家兔脑干前庭神经核Bcl-2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上调,并可抑制Bax的表达[19]。

4 小 结

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既能缓解症状,也可以兼治其本,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不过,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缺乏客观指标的支持,动物实验研究疗效机制的探讨还不够微观、深入和全面。因此,应对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滴丸川芎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参附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话说血瘀证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和厚朴酚滴丸的制备与体外溶出度研究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滴丸剂制备及设备改进研究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