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2020-07-16 14:03周春芬高猛史晓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宿舍量表效应

周春芬,高猛,史晓婷

世界范围内自杀是导致15~29岁青年死亡的第2位原因[1],而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年龄段之中。国内部分高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率为2.37/10万,自杀死亡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47.2%[2]。既往研究[3-4]表明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存在多方面,但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合,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赵冬梅等[5]研究证实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以及冲突、回避的应对方式均与抑郁呈负相关;而抑郁对自伤、自杀风险起预测与中介调节作用[5-6]。此外,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当个体归属感受挫,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团体或组织,出现孤独感时,自杀的风险就会增加,即孤独感是自杀风险的重要预测因素[7]。进一步文献[8]回顾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密切相关,低人际关系质量者倾向于对他人保持敏感、怀疑的态度,更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宿舍关系而导致孤独感增加。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孤独感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并探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四川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至4月展开调查。入组标准:本科在读;住宿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393份。其中男生256人(65.14%),女生137人(34.86%);年龄16~25岁,平均(19.32±1.29)岁;大一210人(53.44%),大二102人(25.95%),大三53人(13.49%),大四28人(7.12%)。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录入拟调查内容,将统一的问卷填写说明及二维码推送给学院辅导员,并由辅导员发布到所管理的班级群内。学生在阅读说明后,同意参加调查者扫描二维码进行问卷填写,若拒绝填写问卷不会影响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

1.2.2 问卷调查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号、年龄、性别、年级等。②修订版自杀行为问卷(SBQ-R)[9]:用以评估个体既往及最近一年内的自杀意念、自杀威胁性和自杀可能性。问卷共有4个条目,分别是“从你记事起,你曾考虑或尝试过自杀吗?”“过去的一年中,你有多少次认真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你曾告诉过别人自己打算或可能自杀的想法吗?”“你将来实施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总分为3~18分,得分越高,自杀风险越高。SBQ-R总分>7分提示自杀风险较高。该问卷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为0.759。③宿舍人际关系量表[10]:共分为交际、交谈、室友支持和待人接物方面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分为“肯定不是”、“大部分不是”、“时有时无”、“大部分是”、“肯定是”。总分0~8分为宿舍人际关系困扰较少;9~14分为存在一定的宿舍人际关系困扰;15~28分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严重;>20分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很严重[11]。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943。④UCLA孤独量表(第3版)[12]:针对每个条目所涉及的主观体验进行4级评分。1分表示“从不”;2分表示“很少”;3分表示“有时”;4分表示“一直”。量表共20个条目,总分越高,孤独感越强。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920。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杀风险、宿舍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得分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自杀风险平均得分为(5.31±2.61)分,宿舍人际关系平均得分为(6.83±4.49)分,孤独感平均得分为(42.72±10.52)分。宿舍人际关系与孤独感、自杀风险均呈正相关,孤独感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P均<0.01)。见表1。

表1 大学生自杀风险、宿舍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相关分析(r值)

注:**P<0.01

2.2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控制性别和年级后对孤独感在宿舍人际关系和自杀风险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放入中介变量后,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的直接预测作用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宿舍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孤独感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的直接效应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CI均不包含0,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直接预测自杀风险,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杀风险,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4%和56%。见表3。

表2 孤独感的中介模型检验

注:*P<0.05,**P<0.01;模型中各变量均采用标准化后的变量带入回归方程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注:Boot标准误、BootCI下限和BootCI上限分别指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3 讨论

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杀风险评分为5.31分,略高于赵久波等[14]研究结果,但总体<7分,表明自杀风险较低。宿舍人际关系得分为6.83分(处于0~8分之间),提示大学生虽受到一定的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但整体困扰较小,这与林艳艳等[11]研究结果中的6.89分相近;表明大学生在宿舍的交往情况整体较好。孤独感得分42.72分,低于大一新生[15]。可能由于本研究中对象近一半为大二及以上学生,在校园中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加之调查时间在3~4月,本研究中大一新生已也入校适应一学期,相对孤独感更低。

本研究中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即宿舍人际关系困扰越少,孤独感越低,与吕林[8]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大学生平日上课无固定教室,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学习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室友成为了彼此最长时间接触的人[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所处的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6]。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可以有效降低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17]。因此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孤独感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宿舍人际关系也与自杀风险成正相关,提示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中受到困扰越多,其自杀风险越高,与既往研究[5]结果一致,即宿舍人际关系良好的寝室大多冲突较少,相处融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这是降低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而抑郁情绪又与自杀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风险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这在李欢欢等[18]的研究结果中也得到证实:在控制了抑郁水平后,孤独感仍然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是自杀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杀风险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宿舍人际关系也通过孤独感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杀风险,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4%和56%。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受挫的归属感与自杀密切相关,当人的基本需要——归属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自杀的想法就会出现[7]。本研究结果符合该理论,一方面宿舍人际关系疏离、充满矛盾冲突,个体感到人际压力,认为自己不属于宿舍集体,没有归属感,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杀风险增加[19];另一方面,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差也导致大学生因社交孤立而体验到沮丧、消极的感受,即体验到孤独感,从而增加自杀风险。

综上所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有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尽管本研究在尽力保证质量,但受时间和人力的限制,研究对象仅选取了一所高校,通过方便抽样完成,没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分层随机抽样,加之总体样本量有限,使得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受到一定限制。

猜你喜欢
宿舍量表效应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热得快炸了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学校到底是谁的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吃货的世界
热得快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