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 王丹 (山东科技大学)
在新时代中国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们一方面在努力地弘扬传统文化思想,一方面也在努力的将本民族的传统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带有本民族色彩的声乐作品、器乐作品、钢琴作品、交响乐作品以及合唱作品。中国的作曲家一方面学习和吸收西方优秀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技法,一方面也在努力探索创造属于本民族风格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古诗词通常伴随音乐来广泛吟唱,由此可见,诗与乐自古就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改编为精品钢琴音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例如《阳关三叠》、《蝶恋花》、《枫桥夜泊》、《夕阳箫鼓》等。因此,对于古诗词文化与钢琴音乐的融合研究也被渐渐引入学术界的探索领域。
古诗词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唯美的意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当我们还是孩提的时候,学习古诗词就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第一步。古诗词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当它与钢琴音乐相结合时,便不难发现其意境与内涵、旋律与起伏两者之间的配合,也能带给我们一场听觉盛宴。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的韵律与意境,音乐本身也是旋律与节奏的统一。在艺术效果上,使用钢琴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古诗词的内容,可使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得以丰富完整地表现;在创作技法上,保留古诗词原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运用钢琴的音响效果来烘托意境,表现情感,通过美妙的旋律来体现古诗词的平仄,从而更好地创造艺术形象。
诗与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诗与乐因劳动相伴而生,又紧密结合。尽管后来,诗逐渐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两者在本质上依然存在着许多联系,两者结合在一起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自西方音乐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人一方面学习着西方的音乐思想与创作技法,一方面也在努力探索着属于本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道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国钢琴音乐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风格和特色。中国第一首享誉国际的钢琴作品,是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其中虽未直接涉及古诗词的内容,但通过对和声对位的研究便不难发现,诗词般的意蕴已经存在。因此,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初始阶段,古诗词对于钢琴音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诗词的身影,这是无数作曲家努力的成果,它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古诗词作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历经时间的考验,依然屹立不朽,它不仅经得起推敲,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思考。所以,当我们在演奏中国的钢琴作品时,便不难发现古诗词意蕴的存在。
唐代诗人张继曾写下著名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江南旅居时的所见所闻,通过对景物的一系列描写,烘托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作曲家运用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通过对钢琴音色不同力度的变化处理,模拟了古诗中钟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音响效果;又通过连续的连音音型,描绘了清风微动、水声渐去的江南风光。作品巧妙地运用钢琴多变的音色,刻画了古诗词中的韵味与意境,从而达到诗境与乐境的和谐统一。作品《阳关三叠》曾是流传于唐代的一首古琴歌曲,歌词出自诗人王维所作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歌。1978年,作曲家黎英海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阳关三叠》,古诗词的意蕴也同样得以体现。作品在具体演奏时,运用了钢琴不同的音色处理,将古诗中依依惜别的感情表现的栩栩如生,同时也体现出古诗词和音乐相结合,能够触及人的情感共鸣与审美共鸣。作品《夕阳箫鼓》原名为《春江花月夜》,最初是供宫廷乐宴演奏的歌辞。1979年,黎英海先生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作品以委婉流畅的音调描绘了山水相连的美景,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将古诗中虚空飘渺的意境,透过钢琴的不同音色,控制力度的深浅,转换成优美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情感共鸣,继而表达古诗中的悠远内涵以及中国文人心中的“意境美”。王建中先生也曾在1973年受到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影响和启发,创作了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他心思巧妙的秉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深刻内涵,结合了《卜算子·咏梅》的诗词意境,创作了这首优秀的钢琴作品。这首作品既不是为古诗词配乐,也没有受到古诗词本身节律的限制,它的创作灵感完全来源于古诗词本身的韵律与意境,是完全按照古诗词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来创造音响效果,通过钢琴的音色以及不同力度的变化处理,将古诗词中的气势通过声音的音响效果表达出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尚境界。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中外钢琴演奏家经常演奏的音乐会经典曲目。由此可见,古诗词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是悠久深远的,古诗词的意蕴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体现也是随处可见的。
“钢琴虽然不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但是自传入我国以来,很多音乐家积极投身于钢琴作品的创作领域,这对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对钢琴知识学习兴致、培养创造能力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古诗词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和演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影响,并将古诗词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因此,在许多的中国钢琴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古诗词文化的存在,但怎样才能将古诗词的意境通过钢琴演绎出来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以下是从中国的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中选取出来的部分例子,我们将从力度的控制、节奏的把握以及踏板的使用等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演奏才能充分表达古诗词中的意蕴与意境。
1、力度的控制
上述的谱例节选自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中开头的引子部分,旋律以缓慢的速度出现,音调低沉,通过沉静舒缓的音色,塑造了梅花清丽淡雅的形象,营造了淡泊明志的艺术氛围,与诗词中“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意境相吻合。在演奏时,要注意作品中明确标明的pp力度标记,控制手指下键时的力度,着重注意低音区的旋律表现。在演奏开头的引子部分时,一定要将旋律演奏清楚,保证手腕、手臂的放松,手指则需要紧贴琴键,保证力量的集中,确保每一个和弦音响效果的集中,同时也要注意下键的力度和速度不能过大过快。引子部分表现了古诗词中梅花在寒冬时节依然傲然挺立的风姿,同时也利用钢琴低音区的低沉音色,将寒冬的冷清、凝重的气氛渲染了出来,因此在演奏引子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力度的控制,才能将诗词中的梅花形象表现出来,进而将诗词中的悠远意境慢慢延展开来。
2、节奏的把握
上述的谱例节选自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中最后的尾声部分,首先我们要注意谱面上Tempo rubato自由节奏的标记,说明在演奏这里的尾声时,留给演奏者充分的演奏自由,同时要注意装饰音对于乐曲的装饰性。在乐曲的结尾处,旋律渐渐归于平静,高潮的紧张感逐渐消退,梅花在历经风雨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渐渐清晰,带给听众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尤其作曲家在最后添加了五小节,既深化了音乐的主题与形象,同时也使“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诗词内容得以充分完整的叙述。所以我们在演奏尾声时,需要重点注意力度和节奏的转换,注意节奏上的伸缩自如和音乐中的张弛有度,乐句的旋律需要演奏的悠扬且有起伏,节奏需要处理的舒服并且自然,这就要求演奏者在一定程度上恰当的理解这部作品,才能更好的体现音乐的内涵。随着钢琴音色渐渐地消退,不仅使音乐在平静怡然的气氛中结束,也使古诗词中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示,使人回味无穷。
3、踏板的使用
上述两个谱例分别节选自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中引子部分的18-23小节和尾声部分的236-240小节,踏板的使用就以这两个地方为例。使用踏板可以起到增强和声效果,丰满音乐形象的作用。右踏板,也叫延音踏板,起到延长音响效果和产生共鸣的作用;左踏板,也叫柔音踏板,起到柔和音色,使声音减弱的作用。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上述两个谱例中有许多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音型,演奏者在演奏这些和弦时,应当适当地使用延音踏板,但要注意踏板的勤换,以免出现音色浑浊不清的情况,建议弹一个和弦换一次踏板,保证音色的纯净,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乐曲旋律的优美,体现出梅花古雅、高洁的形象,也把平静的演奏感受传递给听众,使作品中舒缓的意境得以充分完整地体现。其实,踏板的使用原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和声的具体需要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作品的色彩效果,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根据演奏的具体需要和演奏者的直观听觉感受来适当地调整踏板的使用。
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而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又常常会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来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性特征。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古诗词中的文人思想与美学意境,同时又兼具典型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在聆听这些拥有古诗词文化内涵的中国钢琴作品时,它的旋律曲调就如同我们在朗诵古诗词时的语音语调一样,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致、古典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便利,文化的视角也越来越开阔。对于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我们不仅要借鉴和学习西方音乐中的理念与思想,同时也要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营养,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情趣运用到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绎中去,充分表现中国的风格和特点。对于中国风格的呈现,自然是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因素,这就需要中国的作曲家不断探索恰当的创作手法,既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又能表现音乐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风格表现的更具体形象,使中华文化表现的更充分自然。■
注 释:
① 孟晓,王紫菂,杨芳.钢琴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北方音乐,2019,(18):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