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彭淑中,钟克丹,冯寒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0281)
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高,并且会对患者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侵害,常见的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难以根治,需要长时间控制病情发展。结合中医养知识来对慢性病进行分析可知,慢性病的出现,与患者自身情况、外部环境、遗传等均有关联[1]。许多慢性病初期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所忽视,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表现为阴虚燥热为主[2]。而近年来,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许多中医著作对慢性病也有一定研讨。针对社区慢性病的护理管理,也可以结合中医养护措施来进行指导,帮助患者积极控制病情。本次研究将90例社区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比探究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医养结合的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此次研究观察对象为90例社区慢性病的患者,开展时间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应用随机分组法对90例慢性病社区患者进行措施干预,其中4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中医养结合干预措施,另外45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患者基础资料:观察组中,男性(23)比女性(22)多1例,患者年龄在62~71岁之间,记录到平均年龄(67.2±2.4)岁。对照组中女性(23例)患者更多,此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是61岁,最大为72岁。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相近(67.6±2.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大(P>0.05)。
对照组仅接受基础健康教育、日常指导等护理管理措施。观察组护理管理中应用中医养结合措施。进入社区了解组内患者的患病情况,先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包括慢性病的致病因素(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慢性病日常饮食禁忌、慢性病相关治疗药物比较分析等。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剧烈活动,还要勤换洗衣物,每日派遣一名护理人员记录患者当日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等,以及患者每日的饮食、锻炼情况、心情等,详细记录患者身体状况。中医养护理中认为,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人的心理活动、精神健康长时间受到影响,会出现气血紊乱、经络阻塞的情况,甚至影响患者的脏腑功能,对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医用焦虑抑郁评分表等,数字化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并结合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对应的心理干预计划。在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要经常带领患者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其舒缓身心与增强体质。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留意患者的生活环境,注意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并且要将患者的病历和日常调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每日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心肌功能状况等,分析患者的膳食结构,帮助患者调理身心[3]。
生活质量:在护理完成后,根据生活质量表中数据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侧面反映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真实,对比两组患者的各指标评分结果。
结合分析两组慢性病患者的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等情况,得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P<0.05,组间差异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表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表
项目 观察组(n=45) 对照组(n=45) t P生理机能 87.3±1.2 68.4±1.1 9.4093 <0.05生理职能 86.5±1.4 67.8±0.9 10.6847 <0.05社会功能 86.8±0.9 70.3±1.1 8.5985 <0.05情感职能 85.1±1.2 70.3±0.8 8.3984 <0.05精神健康 85.2±0.9 69.8±.07 9.6598 <0.05
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并且慢性病早期并不明显,不被患者所重视,尤其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潜意识中认为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必然、正常的,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加强对慢性病的控制,导致许多患者的病情越来越重。临床研究发现,许多患者长时间受到慢性病的困扰,由于对病理知识和管理控制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需要进入社区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日常护理管理。本研究以9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在中医养结合的护理管理下,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更高,护理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采取中医养结合的干预措施既可以提升社区慢性病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病理知识的知晓度,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