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海 李灵芝
摘 要:要摆脱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模糊的这种尴尬境地,必须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途径,支持高职院校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大学语文只有走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路,才能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改革;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虽然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看似很高,但实际上仍处于边缘位置。在实际安排与教学中,大学语文与其它专业课脱节,学生不够重视,学校也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有的专业都不开这门课程,即使开设,也是象征性的点缀而已。在高校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研究经费的拨付、职称的晋升等方面被忽略,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因此,大学语文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评价体系陈旧等。
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大学语文只有走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路,才能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
一、准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
职业教育塑造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建设要求相匹配的、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具有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复合人才。全日制高校要始终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放在突出位置,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狠抓全能素质的培养。高校要深刻思考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点,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建设人才。
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指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讲授中,教师要摆脱文本的约束,不能仅仅展示文学本身的东西,采取尊重经典、面对现代的立场,在贴近学生的当下审美趣味的同时,还要指引高职生欣赏传统文学经典,获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体现时代精神,突出语文价值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课本,选文都比较经典,是经过历史考验流传至今的精品文章,其反映的生活与情感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得出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今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当今时代,赋予文本新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从新时代的特点出发,运用新思维来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精神,掌握文化精髓。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理解时代精神的人文要求,深挖教材作品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性、启示性,积极组织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打造有涵养、气质佳的完美人格,将学生教育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建設人才,使其真正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国家的重任。
(二)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高职院校之所以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重在教育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正确表达情感和合理诉求,顺利交流,珍视生命。也就是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紧紧依托语文教学,将培养任务合理科学地渗入其中。
大学语文的教学承担着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它告诉学生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学生传递的是人生理想、追求目标、奋斗方向。最大可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观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纠正人生偏差,使意志更加坚强,视野更加开阔,人格更加完善。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选择职业、确立人生方向必不可少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增加学生就业的软实力,而且能给学生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学生却昏昏欲睡,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语文的出路就在于不断改革创新,勇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结合人文性、知识性、职业性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入手搞活语文教学活动,努力创新,重视互动,调整语文课堂教学思路,积极推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构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过教学活动,他认为,学生极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世界的探索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一讲到底,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充分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以问题为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活动。从本质上讲这是培养健康人格和优秀文化素养的活动,这个过程是艰巨而复杂的,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一群求知欲极高的学生。教师在授课中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出发,多角度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在顾及文本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后,表达个人观点。在教师的恰当点拨和适时引导下,通过激烈的探究讨论,总结主题,表达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旧有的束缚,培养个性,重塑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考的阅读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教学环境,培养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实现从大学语文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单凭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将课堂教学进行辐射,由课内向课外延展。勇于破除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图书馆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其它资源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空间,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放开手脚,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学,阅读、摘抄和讨论,用课外延伸提升人文素养,接受文化熏陶。组织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应用能力
通过辩论赛、诗文朗诵、演讲赛、课本剧、作文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思维应变力,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互助协作力、组织协调力等诸多能力。
实现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目标,还要创设社团,必须在社团活动等方面下功夫,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学沙龙或社团活动,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将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开展各种主题的讲座,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实现学生能力层次的提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深刻思考,积极改革,不断创新,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等,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组织教学,把培养终身学习型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洪群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1):235-236.
[2]李海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82-85.
[3]肖独伊.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0,30(s1):92-94.
基金项目: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PZXJ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