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新卫
摘 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时间国人群情激昂,士子纷纷上言,提出变法主张,要求革新图强的维新运动席卷全国。已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傅兰雅,看到了此时中国人想要变法的决心,他抓住民意,以小说征求的方式,希望各界人士对中国社会上的三大弊病——时文、缠足、鸦片,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寻找救国方案。
关键字:傅兰雅;杨味西《时新小说》;望国新《时新小说》;救国方案
一、傅兰雅其人
傅兰雅(John Fryer),于1861年由英国圣公会派遣来中国传教,担任香港圣保罗书院校长。1863年,傅兰雅受聘于京师同文馆。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翻译馆,傅兰雅于1868年接受清朝政府的邀请,入馆成为首席翻译,任职的28年间,傅兰雅口译的著作达116种之多,除了自然科学、技术、西学的书籍外,傅兰雅的译著还包括经济学、国际法、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这些译著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1]。
二、“时新小说”征求的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开始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悔的目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的认知上,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西学”在士大夫的心中已不再是“夷狄”之物,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是被看成是求富求强的重要手段。
傅兰雅在中国工作、生活32年,致力于翻译西书、传播西学,他常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工作,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交往,更让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道德的或精神的复兴,智力的复兴次之。只有智力的开发而不伴随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绝不能满足中国永久的需要[2]。傅兰雅提出人才的培养才是中国更重要、更迫切的事,而健康的人才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思想以及精神上的信仰。所以他提出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的三个问题就是鸦片、时文和缠足。
因此,傅兰雅于1895年5月,在《申报》与《万国公报》上刊登启事,征求“时新小说”,全文如下:
窃以感动人心,变易风俗,莫如小说。推行广速,传之不久,辄能家喻户晓,气习不难为之一变。今中华积弊最重大者,计有三端: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兹欲请中华人士愿本国兴盛者,撰著新趣小说,合显此三事之大害,并祛各弊之妙法,立案演说,结构成编,贯穿为部,使人阅之心为感动,力为革除。辞句以浅明为要,语意以趣雅为宗。虽妇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
傅兰雅在“求著時新小说启”中提出“时新小说”,这是由他首创的一个新名词,对国人的思想影响也非常大。根据傅兰雅的征文广告内容要求,傅兰雅突出小说的写实性,描写普通社会生活,叙事真实自然,富有感染力。从时间上看,傅兰雅的“时新小说”比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早了7年,比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早了8年,可以说这一次时新小说大赛拉开了晚清新小说创作的序幕,为后来的“新小说”起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可谓“新小说”之先声。今天这些作品的问世,为近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这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幸事。
三、《时新小说集》中的“救国方案”
面对这次小说征求,社会大众也都给予了积极的响应。1895年9月18日,时新小说有奖征文活动结束。此次征文活动共收到了全国各地的来稿162篇。总体来说,对于这次小说征集的原稿,傅兰雅并不是那么满意,在1896年3月18日时,傅兰雅在《申报》上,刊登了《时新小说出案》:
本馆穷百日之力,逐卷披阅,皆有命意,然或立意偏畸,述烟弊太重,说文弊过轻;或演案希奇,事多不近情理;或述事虚幻,情景每取梦寐;或出语或俗,言多土白,甚至词意淫污,事涉押移,动曰妓寮,动曰婢妾,仍不失淫词小说之故套,殊违劝人为善之体例,何可以经妇孩之耳目哉?更有歌词满篇,俚句道情者,虽足以感人,然非小说体格,故以违式论。又有通篇长论,调谱文艺者,文字固佳,惟非本馆所求,仍以违式论[3]。
这162篇征文,在1896年傅兰雅离开中国时,就不见了踪影,后来学者周欣平在美国的伯克莱加州大学的图书馆找到这批文献,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清末时新小说集》全册14册于2011年得以出版。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我们可以知道在甲午战争之后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前途是如何思考的,了解当时人的想法。在《时新小说集》里的“救国方案”,其实就有两条路,一是主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政体制度,如杨味西《时新小说》;二是主张信仰西方的基督教,认为只要信仰了基督教就可以救国,如望国新《时新小说》。
杨味西的《时新小说》主要通过苏州城里的李员外一家以及陈善人等主要人物,来陈述三弊的危害。李员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蓝英13岁,自从缠足之后身子就得了病,肌肉瘦削,颜色黄黑,常常服药,病体又不见好,夜晚脚痛,不断呻吟,最后不治身亡。李员外思想比较先进,他反对缠足,但是夫人不听他劝告,还是接着要给她的二女儿缠足,二女儿被缠足折磨得哭天喊地。后来母亲去世,可以说此时她缠足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已经不在了,但是二小姐因为怕耽误自己的婚嫁,还是没有同意放足,这不得不说是身为清末女子的悲哀。而二小姐的丈夫孙公子因吸鸦片而耗尽家产。
陈善人怒斥八股文的误国无用,撰文劝戒考试时文,指出要以经济之才治天下。最后陈善人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建议呈交给皇帝,让全国深受这些弊病的同胞都得以解脱[4]。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包括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变法运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光绪帝身上,可是光绪帝如果不掌握实在的权力,那又谈何救国呢?
当时人们的另外一条救国方案,就是信仰基督教。望国新的《时新小说》体现的就是此种思想。小说主要是以明更新与尚怀古两个主人公为线索,作为“先进人物”的明更新向“保守人物”尚喜故传达出的“更新”观念,隐约带有与时俱进、扬弃继承、兼容并包的色彩,虽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一种不成熟雏形,仍然与后者一味尊古薄今、守中排外、拒绝交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理念的差异[5]。明更新平时与朋友多论“今近事势”[6],而尚喜故却与友讨论“讨论如何整饬古风绝除近今变新之虞”[7]。明更新这个人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时局有一定清醒的认识。他说:“中法之役,马尾之战,不数时而战艋沉石,台失兵士死,一战而全军覆没;中日之战一败涂地,不久而兵船沉,将士俘元戎死,水陆败,台地割,兵费偿,负约立。”[8]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宣传基督教的好处。
四、结语
综上所论,傅兰雅此次的“时新小说”征集,虽然反响也算积极,但是对于社会的三大弊病,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够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即使认识到了时局已是如此危急,也未能找到正确的复兴之路。傅兰雅后来也说:“中国人极少有新观点,因此许多人的尝试仅仅是旧的文章垃圾,几乎没有新意。普遍来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很低,这在征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9]这次的征文活动征集的小说,并没有在社会上發表,所以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但是“时新小说”的征文活动明确提出了小说要有时代因素与新的理念,虽然征文的宗旨与最后所求文章有些出入,但确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现状,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10]。
参考文献:
[1]朱新尧.清末时新小说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7.
[2]王扬宗.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周欣平.清末时新小说集(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
[4]周欣平.清末时新小说集(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32-433.
[5]虞卉.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6][7][8]周欣平:清末时新小说集(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3,220,251.
[9]戴吉礼,赵亚静.傅兰雅档案(第一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门红丽.“时新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86.
[11]刘琦.晚清“新小说”之先声——读《清末时新小说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