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微课程在少数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2020-07-14 18:35赵丹枫艾鸿关欣张晨静袁红春程彦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微课程

赵丹枫 艾鸿 关欣 张晨静 袁红春 程彦楠

摘 要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少数民族的人文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信息科学的兴趣不足的问题和现状,创建了一种以微课为载体,以“民族风”案例为特色内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微課程的设计与制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一年的教学过程跟踪,统计分析了学生成绩,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微课程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让各族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生源限定为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且在其所在地有招生计划的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出现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花费1-2年时间,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在部分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预科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是一门综合培养基础理论和应用操作能力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必备工具,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拓展视野,使他们在各自专业中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1少数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语言障碍

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教学步履维艰。少数民族预科班计算机授课采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并且在操作中用到的软件皆为汉语版本,因此,学生们首先要克服语言障碍才能完成基本学习过程,这对听课效率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学条件和设施落后,不具备计算机课程教学能力,家境一般,不具备计算机自学环境。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也有部分名族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即使同学对计算机有一定的兴趣,也无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各地教育机构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的参差不齐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

1.3学生对计算机兴趣不高

大多数民族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兴趣不高。受少数民族所处地域及本民族文化影响,少数民族的学生普遍对文学艺术类的科目具有浓厚兴趣,在课余的分配上也多向文学艺术类的活动上倾斜,如:参加文艺汇演、观看美术展览等。计算机课程专业性较强、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降低了信息基础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

2微课程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微课短小精趣,是围绕单一知识点而进行有针对讲解的一段时长多在5~10分钟的微视频,虽然简短,但教学意义很大,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新兴课程资源。微课常常被用于反复教学、团队展示的实验框架、教学水平的测试手段、就业前预测、培训教学管理者以及对新教师持续进行监督和评估等。在高校中,“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种以微课为载体,以民族风为内容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微视频的制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1特色主题微课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

“民族风”系列案例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们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以自己的民族背景为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应用的实践活动。

《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操作部分由word、excel、powerpoint组成,这一系列软件有比较多的操作知识点,上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练习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民族风”系列案例可以让学生们快速寻求到共鸣。

例如,word中的知识点图片和艺术字的插入部分,案例主题为“家乡美食”。各民族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通过这个主题,将自己家乡的民族美式介绍给大家,同时学会了知识点的操作。再比如在powerpoint的学习中,主题“印象最深的家乡一景”让学生们将该软件知识点与自己的家乡联系在一起,不仅练习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动手能力,也让实践任务的完成过程充满了乐趣。

2.2“微课程”辅助课堂教学

针对少数民族这个特殊的群体,加入民族特色由老师制作或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考虑个体差异性,每个知识点大致按学生基础分类对基础好和差的同学们量体裁衣各制作一份视频。另外,将同学们分为小组,每学期选取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制作“微课程”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相比于老师,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弱点在哪,哪种解答方式更易接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使学习过程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在课堂上对于微课程中知识点的疑问,先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互相交流,未解决再求助老师。此种学习方式,让同学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3“微课程”助威课后答疑

“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民族预科班的学生,这种方式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因此我们将“微课程”作为课后复习答疑的一种手段,“微视频”是这部分的核心教学资源,每一段微视频都包括课程引入、知识点的讲解、操作演示等。学生通过学习观看内容,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学习动力。“微视频”有的是教师自行录制的微影片,有的是网络中搜索的借助视频处理软件剪辑处理后的资料,都生动具体。

3课程效果验证及分析

本文对2018届预科班共54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对其学习过程中的8次模拟考试成绩进行了以下统计和分析,如图1、图2所示。其中每次模拟考试总分100分(word40分、excel40分、ppt20分)。从下图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以微课为载体,以民族特色案例为线索的民族预科班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入校的平均成绩为11分,最后一次平均分为89分。其中,word的提高速度最快,基本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模拟考试中就能看到学习效果,excel的提高速度相对较慢。这也侧面反映了这三个软件的应用难度。

本文提出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以上教学效果数据及实际教学反馈得出以下分析:

3.1优势

时长短,知识点集中。课程时间为9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在此期间学生不容易做到时刻精力集中。微课程时长短,将所用到的知识点集中于某个小案例,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设计的案例更符合学生喜好,让学生对课堂有更强的参与感。

可反复观看。对于部分基础交薄弱的学生,遇到听不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后反复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2劣势

时长短,所能涵盖的教学内容少。教学任务不能完全依赖微课程,仍需常规教学方式做主导。

增加教师负担。课前准备工作增多,知识点需要反复筛选,讲授思路要求更加清晰。

4总结

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计算机课程是陌生的,“微课程”这种教学形式无疑也是新颖的。以“民族风”案例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微课程”课时短、内容精简的优点,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中,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实践,可发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微课程”不管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于实践的操作方面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师范生学习障碍与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341-345.

[2] 花元涛,陈纪龙,喻彩丽等.新疆南部少数民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7):213-214.

[3]Allen D.W.Micro-Teaching:A New Framework for In-Service Education[J].The High School Journal,1966,49(08):335-36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微课程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