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体验非遗 街津口乡渔业村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玉林在制作鱼皮画。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乡党委书记王利兵介绍,全乡有赫哲族537人,赫哲族贫困户18户、贫困人口26人,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
一年四季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中的赫哲人,在经历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生产、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阵痛之后,在兴边富民政策引导下,终于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
关华东是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最早从事种植业的赫哲族人。提起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现在除了发展种植业,村里开发了旅游业,短短几年,渔业村就涌现出十多家赫哲族特色的农家乐饭庄,我也把家里改造装修,建起了民宿,现在民宿里有20多张床位,每年增加收入达到5万元。”
昔日的渔业村,如今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特色旅游业等蓬勃发展,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8685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元,成为街津口乡6个村中的首富村。渔业村第一书记张继伟告诉记者,全村501人,赫哲族在400人以上,2018年9月以来,村里开发了玻璃栈道旅游,赫哲族特色红肠加工、鱼皮画制作等都开始火起来,2017年全村已经全部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渔业村鱼皮衣、鱼皮画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已成气候。走在乌日贡大街上,赫哲族传统工艺品制作坊随处可见。
在渔业村,不仅能体验到过去赫哲族人居住的“木刻楞”“地窨子”“撮罗子”,还能品尝到他们独特的美味佳肴“塔拉哈”“杀生鱼”。现在,该村已有60多户农民从事餐饮娱乐、加工和销售旅游工艺品等。赫哲民族风情游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大量來自国内外的观光客及民族研究和考察人员。
渔业村富了,赫乡人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乡里建设了第四代赫哲族特色村寨,改善了赫哲群众的居住条件。新建了休闲广场和农产品市场,修了水泥路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对村主要街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整洁干净、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城镇。
如今,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渔业村正在招徕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古传唱的渔歌以全新的方式得以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