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蕾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服务业与乡村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乡村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环城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有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特色村寨与古镇型、历史文化型、(农、林等)产业支撑型、交通沿线型等6种类型,构建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主题公园、乡村休闲、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2017年四川省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近3.06亿人次,实现总收入达2283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户15余万家,带动800余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前三季度,四川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37亿元,接待游客2.84亿人次,带动1094万农民就业增收,规模效益稳居全国前列。
二、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做法
(一)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四川围绕“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把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农(林)业产业基地(园区)、农村文化、扶贫开发、灾后重建、藏区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紧密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及生产要素,在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上下功夫,催生了一批成规模、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新业态。例如以广元利州区龙潭山地农业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聚集发展类;以邛崃大梁酒庄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类;以彭州市宝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度假类;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类;以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为代表的扶贫移民和民族特色村寨类。
(二)优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集聚程度,推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
四川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向连片化、板块化、集群化发展。例如成都“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西昌“乡村八景”、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区等,通过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其产业规模化效益也日趋明显。
(三)结合当地特色,实行差异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
四川省各地政府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产业资源,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的原则,打造了多种类型的农家乐产品,减小相邻、相近地区的同质化竞争。例如宜宾市长宁县依托蜀南竹海,以绿色健康为经营理念,从事健康休闲的养生山庄;眉山市洪雅县通过采用不同品种的水稻秧苗栽插,设计形成巨幅稻田艺术画,成为网红打卡圣地;甘孜州丹巴县依托自然风光,以藏区文化为经营理念,发展藏区特色民俗。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四川省积极引导鼓励各地基层政府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例如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创新“景区管委会+公司(旅行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入了陕西翰阳实业集团共同打造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由景区管委会负责统一管理,陕西翰阳国际旅行社负责引入客源,联合打造“中国云上石漠·花海春风”品牌,带动当地农户通过房屋出租或入股、参与公司劳务、自营等方式多元化增收。
(五)挖掘文化内涵,依托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依托地方产业基础,深挖当地乡风民俗,利用花木、果木生长期,顺应节假日调整,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从2008年开始,每年以“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两大节庆活动为主线,按照“主会场+分会场”方式,开展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年庆”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每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各类节庆活动30余个,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
三、借鉴四川经验,推进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根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布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重点任务,完善推进措施,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依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精准布局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例如榆中以农业生态园区和古镇文化为主,天祝依托藏族文化以民俗风情、特色民俗为发展方向……通过统一规划、精准布局实现各地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各类产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专业化投资商和运营商,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引入乡村酒店、主题民宿、休闲农园、度假庄园等业态经营商,以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土地供给等为吸引,示范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高。同时,创新农民参与方式,通过到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出租房屋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入股获得股金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在农民自主经营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引入公司+农户、公司+集体+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股份制、个体农庄等整体运营方式。依托多元主体,投融资平台,采用订制式、产权式、公寓式等多种产品的开发形式,创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品牌打造和经营管理的模式,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
(三)深挖文化资源,突出创意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地域品牌
充分挖掘本地区、本乡、本村在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农业等相关特色,坚持原住房、原住民、原生活、原生产、原生态的原则,确定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与优势。把创意贯穿到乡村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例如围绕主题,以乡村物品、农业种植等,形成创意景观;在乡村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加入特色民俗、传统礼仪、地方风情等元素,形成体验创意……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创意特色,打造地域品牌。
(四)加强宣传力度,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制订全省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全省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因为甘肃地域狭长,各景区距离较远,乡村旅游恰好能够适当填补景区间的空白地带。可以与旅行社合作进行旅游产品宣传、制定新的旅游线路,推广甘肃省的乡村旅游。定期开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的评选活动,以特色化、创新性和带动性为评选标准,确定一批以避暑避寒、养老养生、运动健身、高端休闲等为主题、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建立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库,跟踪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发挥示范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村民能力,保证乡村旅游长足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形式。继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治理能力,明确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干什么、怎么干。定期对当地村民开展培训,有意识、有方向的培养村民的各项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水平,能够与游客有效沟通;学习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普及法律常识,保证村民知法守法,保障村民、游客双方权益;学习现代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方法,提高村民在交易中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多种培训提高村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增强村民参与的自觉性,让村民更好地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本文系:
1.2018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互联网+”视角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138
2.2019年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创新工场科研支撑项目,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