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畏,行有所止

2020-07-14 16:26王立志
人力资源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命敬畏自律

王立志

关于鬼神之说,人类分成两派——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当然,笔者无意讨论哪种论调是非对错,而想表达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人们要在内心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对此,孔子有“君子三畏”之说。《论语》一书里有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对于这三个东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圣人的话。

“三畏”是一种自律

敬表现的既是一种处世态度、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恢宏气度;畏既是一种害怕、恐惧,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内心认同、自我遵从与主动限制,是一种“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我约束。这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折射出一种真实的、普遍的、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感。

畏天命,就是敬畏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通常说的自然规律是指人类以外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然规律”一词产生于自然科学,而中华自然哲学对自然的理解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人类面对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身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是什么,人们也说不清楚,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人们的思想有一个中心,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就是敬畏那些德行很高、地位很高的人,因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就是古今圣贤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我们可以称之为权威,他们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向标。尤其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我国先民,很早就选择了敬畏自然、追随人的自然天性。因为没有神谕和圣徒的指引,我国先民便将身边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尊为圣贤,于是,历朝历代的圣贤就成了引领芸芸众生从凡俗走向崇高的盏盏明灯。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

概括起来,“君子三畏”既是君子人格的標准,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就是操守的体现。真正的君子,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三畏”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自爱。人类在驯服了大多数飞禽走兽后,却一直难以驯服自己。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而“自律”就是耐得住清苦、扛得住诱惑,顶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的一种修养。北宋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具有敬畏意识的“自律”,是不自大、不自傲,不轻视身边任何一个人的一种表现。没有“自律”这一道箍,单靠外在压力或者利益平衡,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地球上,社会这个大家庭是很难长久拢得住的。懂得敬畏者,不以个人情感左右是非曲直,不以一己之私衡量荣辱得失,不以自己的好恶干扰政策法律;不懂得敬畏者,却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颠覆法律政策,乃至天理良心,只要满足个人的贪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人类有了敬畏之心,使我们有别于鸿蒙野兽;个人拥有敬畏之心,才能开始避开祸端,恪守自己的一方天空。“君子三畏”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精华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体系,并内在地规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走向,几千年来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理想。

无畏导致妄为

有敬畏方无畏,越自律越自由。没有了敬畏就等于放纵了欲望,做不到自律也就放弃了自由,这两者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没有敬畏的人就是什么都不信的人,一个精神上什么都不信的人就只有相信感官上的欲望了,金钱、肉欲、名利因此成了疯狂追求的载体。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就是最可怕的事,因为没有敬畏,他们在别人的眼里,最后在自己的眼里,渐渐地异化为可怕、胡来的代名词。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什么都不敬,什么都不怕。对待亲长,毫无尊敬之意;对待弱者,毫无怜悯之心。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 。正是这种无畏的心态,使得他们胆大妄为,要么暗中作恶,要么明火执仗,最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几乎每一个朝代从盛世走向覆灭,都与为政者敬畏之心的缺失息息相关。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聚会,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敬畏,便没有了锐气,皇宫渐渐滋生享乐和荒淫,最终走向腐朽。

当年,唐太宗登上了天子宝座,屹立于人生之巅时,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知道人民力量的强大,所以心存敬畏,虽主掌大权,却不敢任性而为。他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民的压力,兢兢业业地守住了自己的职责。终于,历史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一个强大的大唐横空出世,震撼了世界!后来,他的子孙什么都不怕了,结果黄巢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气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在世上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当拥有了天地意识和生命情怀后,就会见识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感悟到“居高声自远”的境界,精神自然得到提升之后,必然会对某些伟大的力量心存敬畏。不然,无畏变成了妄为,将会带来可怕的灾难。心存敬畏,才会居安思危,才会殚精竭虑、发愤图强,才会保持理智与清醒,让事业不断发展、向前。

反观当下,一些人没了敬畏意识,不仅对宇宙万物不再有敬畏感和神圣感,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再有追问的好奇和热情,而且将“活着就好”“活在当下”的活命哲学当作普适性奉行的最高哲学。于是,无视秩序,无视规则,无视礼法,什么感恩、天地、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人一旦没有了敬畏感,一个国家没有了敬畏感,甚至人类没有了敬畏感,暴力的魔盒就此打开了。

一个民族想要抛弃丛林原则结束蒙昧时代,就必须有所敬畏,必须遵循统一的道德准则。如果没有了敬畏之心,被物欲迷惑了双眼,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滋生蔓延的就是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自我膨胀,最终就会腐化堕落、蜕化变质。

欲成君子必“三畏”

“君子”一词,从孔子开始把其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而今领导干部依然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正如朱熹所言:“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大意是,接受权位的册命,一命时欠身前倾,二命时弯腰鞠躬,三命时俯身如弓;作为有权者,平日走路也不是大模大样,而是顺着墙根小步快走;谦恭而行,也没有人敢对我加以侮辱;用这件大鼎煮米,用这件大鼎熬粥,以此来度日糊口。这是一段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押韵铭文,其中心含义是权位越高,生活的态度和需求也就越发谦恭、俭朴。体现的是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对百姓赋予的权力的敬畏,彰显的是其“权重愈慎、位高愈谦、志得愈恭”的高度自律。

看正考父的谦恭,又让人想起司马迁《史记》中写的晏子做大官时的一个小故事:晏子身为齐国之相,出行坐在马车上,屈着身体,尽量使自己不显得张扬,可是他那位驾车的仆人,坐在前面驾者位置上,洋洋得意、吆三喝四。驾车者的老婆看到这样的反差,深以为耻,要跟他离婚。这个小故事,在司马迁写的晏子传记中,仿佛一幅小小的漫画插图,其用意除了要突出晏子的谦恭之外,也应是提醒读者不要像驾车者那样,一旦与权力沾点边儿,就是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吧。

古人固然还没有权力为民所授予的观念,却也懂得对权力的敬畏。实际上早在西周初年,贵族政治家就有这样的观念意识:周人所以获得政权,是“天命”的眷顾。而所谓的天命,說到底根据的也是民意。因为周人相信,只有好好对待民众,也就是讲究政德,才会得到天的首肯,否则,即便手中有治理天下苍生的大权,也会被拿走。古本《尚书》说“天听自我民听”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古老的“民本”思想。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做到“君子三畏”,应当以一颗清虚、静笃、坦荡、正宁之心,以一颗不带任何杂质和杂念的澄澈、谦卑、纯良之心,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为永恒服役,达到与天地大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一些东西常怀敬畏之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内心充盈、宁静,并在行为上有所戒惧和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孟子曰:“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亦能是,我何畏彼哉?”帮君子能独立不惧。有杀身成仁,有舍生取义,皆由我做主,而仁义又即我之大生命所在,此又何畏焉?故畏乃对外逐事有之。

精言之,畏之“知”的成分实多于“情”的成分。非如喜怒哀乐,外面浑然一体乃尽在吾情之内也。孔子常兼言“仁智”,仁属情,智属知,仁中有智,智中有仁,甚难严格分别。亦可谓智亦属于仁,惟仁乃为其浑然一体。今人多以“悲”与“畏”其属于情,此亦见仁智之难分耳。

当然,做到“君子三畏”,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待每一件事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人。曾国藩说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人生道路漫长而多彩,犹如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候会风平浪静,有时候却会是汹涌澎湃。只要我们内心“三畏”的灯塔不灭,就能压住惊涛骇浪,沿着自己设定的航线扬帆远航,驶向远方。

猜你喜欢
天命敬畏自律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自律成就美好
一些敬畏
敬畏先烈
以他律促自律
敬畏 果决 笃信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