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共享视域下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现状定量分析研究

2020-07-14 09:52谢紫悦陈雅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5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高校图书馆

谢紫悦 陈雅

摘 要 论文通过网络调研法对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指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融入区域与主城文化共享联动、资源特色化、服务社会化与出版与著录标准化四个方面着手为高校开发自建数据库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特色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 区域文化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5.016

Abstract Through the network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self-built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42 “double-class”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reveal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f-built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belt linkage, resource specialization, service socialization, publishing and recording standardiz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lf-built data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Self-built database. Regional culture.

0 引言

区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空间分类下的独特子集,是指受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和宗教民俗等因素制约,集合该区域内诸多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文等元素,逐步形成的与地理位置紧密相连,且具有独特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一种稳定的文化形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观念革新,区域文化形态将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变革和制度设计的可能性空间[1],信息社会下区域文化终将成为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坚实基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我国首个区域文化视域下的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在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同时,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信息存储、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建设以本校历史与特色学科为主题的自建数据库时,也应承担起所处区域范围内区域文化保存研究和传承发展的重要社会职能。自建数据库凭借其成本低廉、容易获取和访问渠道多样等优势,不仅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重要文献来源,更应发展为区域文化传播延伸的重要媒介与支撑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数字化、虚拟化技术优化整合现有特色馆藏资源,借助数字资源联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开发、交流与共享,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具以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的专业化自建数据库,以助力其社会职能的实现。

1 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现状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式选择

笔者于2019年9—11月依次登陆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方网站,通过“自建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和“特色馆藏”等链接进行网络调研,并利用站内搜索功能进行二次筛查,共统计到289个高校自建数据库,其涵盖范围之广,涉及主题之全。笔者应本文数据分析需求,将调研对象按其所处地理位置划为: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和西南七个区域,并剔除以科研活动、学科建设、教学参考等为目标的高校自建数据库,聚焦区别于其他高校馆,独具地域、历史、人文或学科特色自建数据库,共计130个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笔者借此以期从区域文化带建设角度出发,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开发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提供相应建议。

1.2 我国高校自建特色数据库资源类型和主题分布

1.2.1 我国高校自建特色数据库资源类型

资源类型是反映数据库内容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电子信息资源的存储、描述和组织方式,可划分为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一次文献主要由事实、数值、全文、圖像和多媒体等构成,而二次文献主要指书目、文摘、索引或相关网址等经过图书馆员或数据库开发人员二次加工后所得信息。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资源类型丰富,在剔除无法访问或未对资源类型进行详细说明的数据库后,统计各类型数据库的结果,其中事实性数据库占比为3%,数值型数据库占比为2%,全文型数据库占比为31%,图像型数据库占比为18%、多媒体数据库占比为11%,二次文献数据库占比为7%,另有其他类型数据库占比为9%,而有些不能归类的未知数据库占比为19%,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高校图书馆在自建特色数据库时资源类型选择丰富,除常见的事实型、数值型、全文型、图像型和多媒体型一次文献外,二次文献数据库也运用广泛,其中全文型数据库(占比31%)是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主导性数据类型,而图像型与多媒体型数据可为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重要选择。

1.2.2 我国高校自建特色数据库主题分布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主题常与该校所处地理位置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笔者将130个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主题类型划分为纵向型、横向型和中心点型三类,并建立以此为纵坐标,“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和西南”七个地理区域为横坐标的“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主题类型与所属地区柱状分布图”,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依次为纵向型、横向型、中心点型自建特色数据库)。纵观我国七大地理区域,除华南地区外,其他地区高校图书馆均自建特色数据库,且华北与华东地区在数量与种类方面建设卓越。纵向型与中心点型数据库常作为高校图书馆构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主要出发点,西北地区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质特点在横向型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构建中较为出众。

2 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特点分析

2.1 自建数据库的共性特征

(1) 高校特征的强化与凸显。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自建特色数据库时,主题选择呈多元化态势。“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除以科研为主构建学术论文库、会议记录库、教学信息参考库或外文文献库外,均发挥其作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职责,从时间轴、地域轴和中心点出发,借助计算机手段与数字化技术构建独具主题特色的自建数据库。高校图书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不仅利用影印、扫描等数字化技术将其轉化为可检索分析的全文型数据库,还深度挖掘其所属地域的历史渊源、学科与文化特色,将知名校友和地区民族民俗文化作为建设主题,有规模地组织加工相关资源,构建或反映建校历史,或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或展现区域民族民风文化的特色自建数据库。此外,高校图书馆就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建设基础,从地质特征、自然环境、经济变迁、科技变革等方面着手,自建灾害研究、水利工程管理等横向型地区建设类数据库,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作用。

(2) 资源建设表现形式多样化。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自建特色数据库中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建设能力,数据库资源类型选择方面呈多样化趋势。高校图书馆普遍做法是先将其现有特色馆藏资源通过数字化、虚拟化手段存储,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全文型数据库进行发布。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来源冗杂、资源类型繁复的横向型自建特色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将数值型、全文型、图像型与二次文献型等资源类型相融合,共建与之相关且涵盖众多主体的数字图书馆,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展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保障其资源可信度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的数据资源呈现,提高数据库易用度的同时充分调动读者使用过程中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自建特色数据库之时突破了传统全文数据库在信息检索利用方面的束缚,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序化、组织、加工与整合发布,深度挖掘其资源粘合度,形成可供读者高效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系统性检索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各类信息资源类型优势,在保障信息资源完整性与正确性基础上,更强调数据库可用度的衡量,建设多样化资源类型并存的自建特色数据库。

(3) 地域特色整合与共建导向显著。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自建特色数据库过程中,较公共图书馆在学科背景、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基础方面较有优势,在构建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地域偏好。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和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的重要基地之一,且不同高校因其建校规模、学科建设特点和科研计划的差异,在图书馆信息收集与资源建设中各有侧重。纵观调研结果,高校图书馆在以地域特色为主题的信息资源搜集、整合、数字化、虚拟化与发布过程中,其关注重点不仅是该地域内地质与水文特征,还以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为核心的数据库构建,其建设范围小至省市,大至其所处流域或地理片区。在有效利用其资源基础并结合本校学科特点,在现有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内进行整合发布。高校图书馆将本区域内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进行有规模的组织加工,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在肩负起地方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社会职责之时,也揭示了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发展将以地域特色为导向。

2.2 自建数据库的共性不足

(1)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缺失。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与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是规范与保障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质量的关键,且同一高校图书馆内或同一地区内,构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特色自建数据库未遵循统一标准规范,导致数据资源加工规则不同,使资源在馆内都难以变迁或利用,更难以在区域馆际间或者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深度融合及有效的资源共享[2]。此次调研过程中仅部分高校图书馆严格参照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的建设标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水文气象库”与武汉大学图书馆“长江资源库”为例,其均以长江流域为内容主体,为推动长江流域的信息资源利用将收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发布并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但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严格参照CALIS特色库一期项目长江资源数据库,并在其基础上提供与之相关各类特色专题库项目或其他资源的相关链接,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仅提供以题名、河名、站点、水文指标、年代等作为关键词进行精准查找的数据库服务,无论校内还是校际间均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互通。缺乏顶层统筹规划,使得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质量与使用规范标准各异,用户检索语言、书目组织标引难以统一,降低甚至消除了高校自建特色数据库之间相互兼容或互操作的可能性,严重影响数据库质量并限制资源共享能力。

(2) 数据库利用与共享机制有待建立。自建特色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利用该数据库的积极性以及高校图书馆间进行资源共享的可能性。鉴于受资源版权限制,此次调研过程中仅武汉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9所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可全面访问并下载浏览各类文献或图片信息,其余高校图书馆或仅可访问其部分资源,或仅可从初始页面获取其数据库名称与简介,或校外用户无权限查看。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引导读者利用此类主题特殊的数据库时,缺乏详细且清晰的使用说明或数据获取指导,以兰州大学自建 “敦煌学数字图书馆”为例,作为大型数字图书馆在其官网类目下仅有名称介绍与内容简介,使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定位其所需信息,难以满足其具体信息需求。此外,该数据库因其建设初期在数据化、图像化洞窟、壁画、遗书等艺术资源时技术欠佳,如题记和绢画的隶属关系有失允当,部分敦煌遗书图像录入品质欠佳等[3],现阶段针对画像资源进行有效数字化存储、检索和利用的主流方式是基于元数据的图像语义标注,但高层语义信息与底层语义信息之间始终存在着无法弥合的语义鸿沟,基于元数据的语义标注法将无法充分揭示图像内容及其内涵[4],更是难以有效满足敦煌学研究所需和数字人文技术的飞速发展。

(3) 区域文化共享意识有待加强,进一步彰显区域文化共享特征。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虽同属华北京津冀地区,但因其特色学科设置与发展轨迹不同使其在自建特色数据库主题选择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更是难以形成文化共享意识。北京理工大学通过与中国科协学会共建“中国科协文献收藏中心”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馆藏基地”,其以中国科协内各类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为核心。而北京师范大学更侧重我国师范类教育的课程设置,自建“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与“馆藏图书馆民国图书全文库”,强调教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纸本资源的电子化。总体来说,各高校间存在着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应形成片状或带状区域文化共享发展的趋势,虽各有侧重但可依托所处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沿袭与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的自建特色数据库集群,区域的协同发展是全民性社会记忆的传承,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着民族存在的生命线[5]。

另外,此次调研过程中暴露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华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华南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图书馆虽均自建多个数据库,但均以学科建设为单一目的,依旧停留在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随书光盘等网络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中,难以为华南区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作用。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的指导,更需要管理层从区域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将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构建区域文化带的重要一环。高校图书馆应以地域特色为导向,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和专业技术,带动该地区文化品牌建设,消弭部分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或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缺乏区域文化建设意识的而导致的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缺失,从而推动区域理念下文化贫困地区的良性发展与脱贫致富。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发自建数据库的建设策略

自建特色数据库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不仅是物资和时间的双重投入,更需配备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与配套的硬件设施,因此随着自建数据库构建与维护成本的与日俱增,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拮据、人才短缺的隐患相继暴露。高校图书馆在自建特色数据库之时应如何克服构建过程与维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挑战,避免数据库建成后陷入无人问津、数据与设备闲置或成本与收益难以平衡的困境。笔者就此从出版标准、资源特色化、服务社会化和融入主城文化带四个方面入手,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发自建数据库提出参考意见与发展策略。

3.1 融入区域与主城文化合作共享联动策略

(1) 共享业务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共享联盟。我国图书馆联盟大致可分为以国家或区域行业联盟为主的縱向型,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等,以区域范围内跨系统跨行业不同类型图书馆构成的横向型联盟,如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6]。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一站式资源检索平台的搭建为图书馆联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技术便利与平台基础,各高校图书馆以此为媒介发挥其在资源联采联编、文献共享和特色数据库建设等诸多领域[7]的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在区域内构建多个主题紧密联系的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实现图书馆联盟“利益共享,服务延伸”的目标。反之亦然,图书馆联盟于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而言有着指导作用,构建基于元数据、外挂式以及异构数据库的全面深度资源整合手段提供统一的检索服务,通过行政协调手段或干预措施充分调动资源建设薄弱的高校图书馆对于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积极性,冲破因资源与技术良莠不齐而产生的建设壁垒稳固联盟内各馆互信度与稳定性,发布规划区域内数据库发展蓝图让联盟内各个成员馆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而相扶持融合成为一个可生长的图书馆联盟有机体。

(2) 资源建设双赢,紧密合作区域政府文化项目。自2018年3月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以来,优质文化资源与旅游整合发展,全域旅游和多业态旅游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热点话题,而图书馆或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设计或因其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成为该地标志性建筑,理应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重视,如: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秦皇岛的阿那亚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信息挖掘、整序、开发与传播方面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为群众提供精准且丰富的旅游信息,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路径,提升其覆盖面与实用性。紧密合作区域政府的文化项目探索文旅融合,可以盘活高校图书馆现有特色馆藏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也可促进高校间资源共建共治共享,使更多群众能享受来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反之来借助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反哺作用,推进高校图书馆和高等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8],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形成高校图书馆与区域政府的共建共赢。

(3) 制定共享方针,配合国家改革层面战略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是新时代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提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9],为推动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优化利用,南京江北新区面向长三角各城市、重点园区构建了去中心化的“长三角地区科学大数据库”,将长三角地区内各研发机构或企业数据进行动态监控并以此来定位评价各地区的产业定位与创新能力,为企业融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省市互惠乃至政府部门政策决策提升知识获取效率。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构建和运营方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基础,理应配合国家从改革层面出发,通过制定区域范围内高校间信息共享方针迎合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大数据为要素的区域内重点领域联动共建。以区域理念推动高校图书馆跨省市进行空间、管理和服务的集群,形成在同一章程下的平台共享跨系统数据服务平台,加强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资本、国家战略推进的引入与应用,在加强本身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区域范围内各行业协同创新,以大数据为基础提升科创服务力与核心竞争力。

3.2 信息资源特色化彰显策略

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应明确“特色”之内涵与本质,冲破以馆藏特色资源或本校特色学科为主导的传统思维模式禁锢,从独特性和创新性入手,构建以内容为驱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数据库集合。通过改变传统的纸质文献为载体的传承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散落民间或缺乏组织的地方文献资源实现数字化转换,以提升数据库利用率为目的构建方便读者进行信息检索,且内容优质完整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在以地域特色为导向自建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提供新途径与新领域之时,也应结合高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进程、经济水平变革或民族宗教变迁,努力向地域品牌文化目标前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源动力与竞争力。打造本馆地域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增强高校师生对于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是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建设文化自信,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培育和发展 “大网络+小核心”模式下的地域文化品牌是对本馆信息资源的完善与升级,更是关乎高校所处地域文化良性发展的巨大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历史见证与对未来展望的奠基,高校图书馆自建以此为核心的特色数据库是发挥其社会职能,凝聚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应凭借其较强的技术水平与文化基础建立种类广泛、内容详实的影像、文字、数据等资料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时建档,并深度挖掘数据间关联信息与隐性知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主题库能够实现对各类型元数据的统一检索和全文服务功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制作、演绎、传播等虚拟场景,使读者感受身临其境的效果[10],在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同时也为未来申遗工作的准备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就其保存人类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责,应主动承担整理保存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职责,借助高校自身学科建设优势兼顾学术职责与社会职能。

3.3 社会化服务策略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社会化服务策略应从资源获取难易程度、资源与读者需求匹配程度两方面出发。高校图书馆应把无障碍传播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当特色数据库在使用与传播过程中遇到使用限制、传播通道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阻碍时,可从数据库构建模式出发,在开发过程中可通过设置导览清晰、便于操作的信息检索平台,将专业性较强的数据库变得易于理解和操作,提升数据库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的同时,根据读者浏览情况与私人兴趣利用推送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或开展与其相关的线下专业知识阅读交流活动,使数据库的效能获得多方认可。此外,针对部分读者无法远程获取校内资源这一问题,可充分利用VPN等技术,通过全天候访问、扩大IP范围、减少访问身份限制、文献传递等方式克服传播障碍[11],减少信息传播障碍,有利于扩大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使用范围。

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指高校图书馆将馆藏资源向校外读者渠道开放,更是指在保障校内师生信息文献需求的同时以社会需求为价值导向,寻求自身资源优势与现存社会需求的交叉点。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不仅依赖馆内拨款,也可积极谋取社会力量的帮助,高校图书馆可从热点话题与事件入手,凭借其专业优势与某一特定行业紧密联系,协助该行业完善其信息需求,整合其内部资源、私人收藏来作为本校图书馆的教学材料或媒介设备等[12]。通过为有特殊信息需求的社会各界读者提供帮助,使读者充分理解高校图书馆在带动区域文化水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高校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得高校图书馆在成为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知识资源集合的同时,突破其现有服务格局,提升信息资源种类與质量,达到互利共赢的建设目的。

3.4 出版与著录标准化策略

自建特色数据库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某一领域内知识内容和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具有层次逻辑性、内容关联性的知识体系[13],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对现有纸质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和虚拟化处理,构建单一的全文型数据库,更应采取符合通用标准的文献组织方法,深度挖据原始资料中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并将其加以组织标引,以此支撑校内师生的科研活动与普通读者阅读、检索、利用所需。统一的构建标准是高校图书馆实现与其他层面图书馆、信息机构或系统数据库之间进行信息转换、互联和互访的先前条件,有利于数据互通,并提高特色馆藏的普适性。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特色数据库时,首先应严格把控其数据著录标准,针对格式、标引、控制等元素进行标准制定;其次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元数据标准的字段设计,规范元数据的描述力度,防止元数据遗漏和冗余[14];再次是保障数据库标引质量,可参考现有组织如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或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所指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馆读者需求加以修订,通过提高标引准确度来提升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检索效率。

除制定详尽的构建标准之外,于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后期运营与维护而言,一个全面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尤为关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评价监督体系的建设,在包含评估理论、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等内容的同时,还应保证数据库的全面性、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共享性。此外,评价监督体系作为一个动态机制,应贯穿于数据库构建、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实现评价指标的全程覆盖,并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以便馆方及时调整来达到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性、协调性、独特性与互通性,使数据库在建设规划、维护更新、宣传推广与读者应用等方面均有据可循。

4 结语

自建数据库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是实现信息增值、知识传递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职能的高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软实力、实现其学术科研与文化传承等使命、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图书馆借力区域文化共享环境,实现与图书馆共享联盟、区域政府的项目共建,迎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内容驱动下实现高校自建数据库的社会化服务,为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区域内共享与合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冯冰.我国公共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4):72-76.

江志学,韩春平.关于敦煌学数字图书馆[J].敦煌研究,2005(6):128-130.

郭精卫.用户视角下的敦煌壁画数字图像语义标注效果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

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赵乃瑄,金洁琴,冯琴.中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实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杨薇,曾丽军,黄国凡,等.学术型图书馆联盟知识服务营销的探索与实践:以开世览文(CASHL)知识服务营销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4):92-95,87.

柳英.文旅融合:高校图书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4):55-58.

如何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EB/OL].[2019-11-1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06/c40531-31069637.html.

徐晨辰,肖希明.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56-60.

赵静萍.高校馆藏特色资源普适性问题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5):13-16.

杨思洛,杨依依.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9(8):104-111.

王喜和,傅林红,李玖蔚,等.特色之困:国内大学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反思[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4):47-52,58.

何建新,刘锋.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质量控制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1(5):68-71.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高校图书馆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