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构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20-07-14 17:34李偏徐从安
教育界·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热点教学实践

李偏 徐从安

【摘要】对于良构问题,学生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根据地理学原理或规律找到答案;但是劣构问题常不受知识领域和课堂学习内容的限制,解决方法具有多样性,所以很难在答案上实现统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地理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劣构问题,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对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做出合理判断。

【关键词】劣构问题;社会热点;教学实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良构问题的解决,只要通过加强练习和习题反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地理学规律,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再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难度都不会很大;而要解决劣构问题,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知识直接提取出来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根据问题情境,可能需要结合多个知识体系的叠加和融合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并对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真实情境的理论支撑,而且整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元认知参与监控和评价。

一、劣构问题

和劣构问题相反,大多数良构问题是由清晰的初始状态、明确的目标状态和固定的逻辑方式等元素构成的;学生结合给定的条件,运用原有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得出明确的答案即可有效完成良构问题。由于良构问题答案的唯一性,缺乏知识的迁移和关联,因此很难从长期训练中真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而劣构问题一般来说存在或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类问题情境的某一方面或数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问题的描述含混不清、模棱两可[1]。劣构问题的材料中往往很难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且其基本不受课堂学习内容和课程标准的限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劣构问题的方法没有统一路径,在解决劣构问题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同的案例参考,所以对学习者表达自身对问题的观点或看法具有独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思路,对开放性的答案做出有效的预估和判断,并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证据。

地理学中关注的社会热点所体现出的地理学问题往往是发生在不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区域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般会引起社会广泛评论或争论的社会地理现象。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问题,它往往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存在多个不确定因素,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可能提出形式各异、意想不到的结论。

二、劣构问题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红旗河南水北调的可行性分析问题(向新疆调水工程),并做了以下的活动设计:把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分析“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问题。

2017年末,“红旗河”调水方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向西北干旱区调水,调水量约600亿立方米,全程约6118千米。如果成功调水将极大地改变西北地区的环境生态状态,甚至会改变中国的气候格局。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料以及所学相关知识,从调水量、地形地质、技术、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问题。

1.学习小组1:从调水量角度,论证“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

结合学习成员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发现学生对调水量的论证主要分解成以下三个角度:角度1,“红旗河”工程引水河流的水资源量;角度2,“红旗河”工程目的地需水量;角度3,综合引水河流的水资源量与需水量的对比关系。

该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仅从“红旗河”工程可调水量角度来看,而不考虑国际河流、调水口以下的水电站及工程、相关河流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风险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单纯就引水河流的水资源总量而论,理论上可以满足600亿立方米的总调水量。

设计意图:该学习小组的论证角度,需要学生搜集“红旗河”工程途经地区、目的地区域的气候气象资料,并调查途经各河流的水文资料。通过论证资料的搜集,学习明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论证某种人类特定活动实施的可行性。该活动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学习小组2:从所经之地的地形地质状况与技术条件角度,论证“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

学习小组成員搜集了大量有关“红旗河”工程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质资料,包括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地形图、西北地区地形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及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相关资料。各项资料显示“红旗河”工程建设难度巨大,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鲁光认为,按理论的年输水量达600亿立方米,由于隧洞坡降比较小,在流速较慢的情况下,隧洞直径势必要加大,这无疑增加了地质灾害风险和投资。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锦超认为,水量如此之大,有些隧洞的部分洞体可能会被全部淹没,可能会导致隧洞塌陷和诱发小型地震破坏岩体[2]。

通过学生对掌握资料的分析,“红旗河”工程途径地区特殊的地形及脆弱的地质条件,现有的技术很难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安全保障。在笔者参与该小组讨论过程中,也有部分同学提出能否尽量减少“强行穿越”,尽可能保证调水自流的方式,适当延长调水路程以增强该工程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及不可控性,无形中增加了可行性论证的难度。该论证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区域地形地质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素养,尽可能地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判断“红旗河”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但可行与否对学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利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习小组3: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论证“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

该学习小组首先对小组研究主题进行拆分,共分为四个分主题:一是途经地区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素质及就业状况;二是搜集“红旗河”工程途经省区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三是“红旗河”主体工程投资总量及资金来源;四是“红旗河”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利弊。

据该小组的分析结果,“红旗河”工程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工程,比长城和三峡大坝的工程量还要大,采用自流方式,且为减少输水蒸发量,利用管道输水,更需要强大的国家财力的支撑,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将提供1.5亿个工作岗位。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红旗河”工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属于人文地理范畴,需要学生对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尤其是与工程建设直接相关的劳动力数量与素质及产业结构等。区域中的人文地理要素变化比较快速,更不可能将所有的地理要素全部考虑进去,在劣构问题的分析中,更是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劣构问题的研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活动4:从生态效益角度,论证“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

对一个区域而言,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从生态效益角度论证“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面广量大。本身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任何工程建设都会极大地干扰生态环境的稳定,如此庞大的“红旗河”工程将极大影响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故此,建议该学习小组成员从工程建设本身对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水后对西北地区产生的改善作用两方面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

分析发现,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地下水位上升继而导致土地盐渍化,若采用管道输水则在极大地增加输水成本的同时,也会加剧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据预测,60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可在西北造出约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将极大改善西北地区的小气候,能否改变中国的气候格局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人类发展过程中,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環境和发展问题,充满了劣构问题,但为了人类更好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工程建设也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要帮助学生,通过对工程建设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从而更好地利用地理学原理为社会服务。

三、劣构问题教学的思考

劣构问题与答案相对统一的良构问题教学相比,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地理素养,善于用地理思维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对事物发展做出正确判断[2]。劣构问题最大的魅力在于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其问题的解决虽然没有统一的方法和路径,也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面对生活中劣构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在平时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地理学原理的有机结合,从地理学角度多思考总结,通过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劣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关于劣构问题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极强挑战性的复杂领域,在现代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是挑战,也是机遇。劣构问题的设计和实施,要求教师不断思考创新,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把设计合理的劣构问题巧妙应用于课堂,以有效推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梅.基于劣构问题求解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2(01):6-8.

赵希涛,魏乐军.我国西部“五江一河”可供跨流域调取的水量究竟有多少?——二评“红旗河工程”构想[J].地球学报,2019(03):492-506.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教学实践
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