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美术课程有两个学习活动,一个是创作活动,一个是欣赏活动。这两个领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较于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倒不如培养学生艺术家的欣赏眼光,更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培养学生欣赏与评述能力,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观察是欣赏活动的首要环节,学会观察,能提高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有效性,为欣赏与评述活动做好铺垫,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观察;欣赏评述;美术素养
“欣赏评述”是中小学美术课程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美术课堂上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学生该怎样欣赏呢?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看”,也就是“观察”。观察法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作品的仔细观察、比较和分析,获得与对象有关的鲜明而具体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感性材料。
费德门提出的美术批评要素和过程是引导学生从描述作品开始的,而描述的前提是观看。观看美术作品是首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欣赏质量。而我们发现学生在观看美术作品时常常出现不细心、草草而过、浮于表面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上每一个细节,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认真的观察,也就没有准确的描述。
学生有效地观察是理解教师讲授的基础,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是有效观察的首要保证,所以在观察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其观察效率。
一、 观其整体,获得初步印象
当一幅美术作品放到眼前,学生的视觉就被这幅美术作品所占据。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等直观印象,就很容易被学生捕获到。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是视觉上的初步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是一幅什么画、画面中表现了哪些景物、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的、画面的主要色彩有哪些、画面中最吸引我的局部是什么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整体了解作品,形成对美术作品的初步印象。作为中高年级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可以设置观察目标、观察提示或观察任务,以助于他们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船》,欣赏书本中安排的图片《古代楼船》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观察任务:
1. 画中的船是什么材质的?船的结构怎样?
2. 船的外部装饰用了几种颜色?
3. 这艘船上有几个乘客?几个船夫?
4. 你觉得这是什么人乘坐的船?
5. 画面上还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认识不同时期的船的结构特征与装饰特征,感悟船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了解人类生活状况与社会的发展。学生带着观察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有效避免了观察的随意性。学生观察到这艘木质的船,造型独特,装饰华丽。尤其是船的上半部分很有特点,像一座宫殿。想象一下,在古代这样的船是谁出游时乘坐的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古代的帝王。教师补充介绍这艘古代楼船,出自东晋顾恺之《洛神赋》画卷。这幅画卷就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植所写的《洛神赋》所创作的。画面中坐在二层的就是主人公曹植。从画中的楼船两层的船体设计,以及雕梁画栋般的装饰,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造船技艺已经非常高超。
二、 抽丝剥茧,挖掘细节特征
整体观察是欣赏活动的开始,学生整体的感受作品,能留下对作品初步的印象。而更深入地看,是对画面上的美术语言的分析:造型、构图、色彩、线条、明暗、材质等。如果是国画,还要看看画面上的题字和印章,作者通过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时,留意细节。
在引导学生欣赏《星月夜》这幅画时,我就从细节入手,运用抽丝剥茧的方法,通过欣赏画面内容,感受画家传达的情绪。教学时先出示夜空局部,提问学生这画的是什么?学生看到的是流动的蓝色、黄色线条,于是联想到流动的河水。还有学生认为是蓝色的丝带。接着出示月亮的局部图片。围绕着月亮的是一层层向外扩散的黄色短线条。这些线条,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觉像是月亮的光芒向外扩散,又像是闪烁不定的夜光。第三步,出示柏树的局部图片。学生发现暗红与暗绿色夹杂上升的样子像极了火焰。当我把整幅画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大家都瞪大了眼睛,这幅画中的夜空仿佛活了一般。天上的星星、月亮就像在流动的河水中翻滚、跳跃。蓝色、黄色的夜空与地面褐色的房屋、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通过这种抽丝剥茧般的揭示局部的方法,就像是揭开蒙在作品上面的面纱,让学生的观察活动富有神秘感,同时能很好地对聚焦观察细节,对于解决观察的重难点,具有突破作用。
三、 求同存異,丰富观察内涵
把相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同一画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等等,分别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观察,找一找作品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观察方法,有助于学生从细微处发现艺术家的巧妙心思,感受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之前欣赏完《星月夜》这幅作品之后,我又运用对比的手法,给学生进行了拓展赏析。教学时,将梵高的《星月夜》与《自画像》两幅作品同时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两幅画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发现,两幅作品的表现内容是不同的,一幅是风景画,另一幅是人物画。说到相同点,学生的回答就比较模糊,表达不清晰了。因为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感受艺术家的作品风格。
师:同学们,你们找一找这两幅画中,有哪些主要颜色是一样的?
(教师明确观察点后,学生捕捉画面的主要颜色。)
生:两幅画中都有大量的蓝色,《星月夜》中天空是蓝色的,《自画像》中的背景也是蓝色的,而且不是一种单一的蓝色,而是各种蓝色、绿色组合在一起。
师:是的,看来梵高很喜欢蓝色呢。除了蓝色还有哪些颜色很突出呢?
生:夜空中闪烁的黄色星星很突出,人物的面部和头发是橘色的也很突出。
师:黄色和橘色都是暖色,在蓝色的衬托下,显得特别明亮。画家很擅长运用冷暖对比色调。
师:在蓝色的背景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相同的细节?
生:我发现蓝色中都有很多流动的短线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点聚焦到了“线条”这一重要表现元素上。)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他注意到整体的蓝色调中线条的变化。这种扭转着的、翻卷着的线条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画家很多作品中都能发现这样的短线条,这种流动式的笔触,在梵高多幅作品中都有出现,成了艺术家的特色。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线条”“颜色”这两个造型元素中,发现了艺术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体会了梵高作品的独特表现风格。通过多角度地对比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表情丰富的脸》一课中,我安排了一组雕塑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分别是说唱俑、侍女俑、武士佣。请学生仔细观察三个陶俑的面部特征,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表情。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能比较轻松地说出他们分别是“笑”“微笑”“发怒”这三种表情。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课堂上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的。
师:在这三个表情中,第三个的表情是最容易区分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发怒的表情的呢?
生: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生:龇牙咧嘴,仿佛要将对方粉身碎骨。
生:眉毛都要竖起来了。
生:……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是一个古代武士,会舞刀弄枪,所以他的表情会凶一点。眉毛上扬、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当这些表情特征聚在一起就可以表现一个人愤怒的样子了。
师:前两个陶俑的表情都是笑,可我看着这笑容似乎不一样。大家觉得呢?你能用更准确的词语来分别形容他们的笑容吗?
生:第一个哈哈大笑,第二个笑不露齿。
师:这是从嘴巴的形状看出来的。
生:第一个眉开眼笑,第二个笑得很含蓄,眉毛舒展,眼睛微微合拢。
师:你仔细观察了两个陶俑的眼睛与眉毛的变化。
生:我觉得第一个陶俑笑得很卖力,额头上有很多皱纹了。第二个陶俑看上去面部变化不大。
师:是不是感觉云淡风轻。没错,第一个是说唱俑,说唱俑就是说书的艺人,他眉飞色舞说书的样子,让我们时隔千年都能感受到他说书时精彩的场景。第二个陶俑则是侍女俑。古人讲究笑不露齿,在这尊雕像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女性含蓄的带笑的表情。大家很会观察,通过五官的形状变化,发现了人的表情细微处的不同。
三尊不同表情的雕塑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逐步发现不同的表情以及五官的变化,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也锻炼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美术欣赏评述的水平。
四、 海纳百川,尊重观察结果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同一件美术作品,观察的收获是不同的。不管学生的观察结果是否符合作品的原意,只要是学生认真观察得到的结果,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尊重学生的观察结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欣赏能力、审美情趣是发展的、前进的,他们现阶段观察到的结果,在下一次观察时就会得到丰富与提升。美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视觉经验的积累,并引导学生与欣赏的美术作品交融,使其产生新的直觉心理体验。
欣赏活动是一个一进一出的活动,看、查阅资料、听别人的看法等活动是进;表达是出。只有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美术作品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观察对象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崔岐思.教师新课程教学方法应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霞,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