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高考复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7-14 08:56林婷
考试周刊 2020年59期
关键词:主题式微专题

摘要:加强学生对高三一轮地理复习内容的吸收和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避免因复习内容的陈旧给学生带来疲惫感,打破复习课的传统模式,设计主题式课堂教学步骤为: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原创命题→思维构建→切换命题→思维训练。

关键词:主题式;微专题;原创命題;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章节顺序为主线,面对知识反复的温习、常见的题型与常见的答题思路,让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可以考虑将知识体系解构,设计成主题式微专题进行教学。在不偏离高考考向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以某一主题为微专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扩大思维的广度,提高高三一轮复习的效率,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笔者认为课前编写具有新意、符合学情的导学案,设计适宜学生区域认知范围的乡土地理的原创命题,将课本知识与“身边事”“社会热点”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耳目一新,也有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的认知与实践力。

一、 确定教学主题

课堂运用主题式教学,为实现以下的教学目的:第一,打通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界限;第二,充分发挥课堂以学生主体的地位;第三,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第四,创设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第五,学生自主解读情境,实现个性化发展;第六,突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开放性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诸上所述,无疑都是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旨相契合的。

因近年来的高考的高频考点均涉及区位因素的分析,需加强学生对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笔者选择“工业区位选择”这节课,采用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将原创命题、多媒体技术辅助、导学案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思考以微专题形式在高考备考复习课的应用情况。

二、 课堂实践探究

(一)初设情境——温故知新,引入主题

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微视频《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片段。视频中,介绍了中国工业发展简史,画面呈现了多样化的工业部门与体系、活跃的制造生产过程、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最后还表达了对工业发展未来趋势的预想。播放结束,结合视频部分画面,让学生回顾知识储备,说明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并说出影响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二)原创命题——乡土地理,贴近生活

考纲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近5年来高考考题的材料多以企业实例、产业结构图、工业地域图、工业生产流程图等形式呈现信息,题型有选择题和综合题等形式,难度中等。学生在应试过程中,要能有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规律、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工业区位的分析、论证能力。

常见的设问有分析类和评价类,而且不同案例之间或不同发展时段的对比性设问也不少。考题常见的关键词有“区位条件”“优势条件”“借鉴经验”等,这些问题之间各有差异又相互渗透,学生需进一步提高辨析能力和综合思维,才能更完整准确地答题。结合高考考向和乡土地理,笔者选择了当地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三明钢铁集团为主题案例,查找了相关资料,尝试原创命题的编写。

【原创命题】三明钢铁集团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三钢员工的回忆录节选

三钢集团的老员工姜元道回忆道:当年聚集了一大批工程师等技术人才,成为建设三明这座城市的技术支撑。1957年8月,省委成立选址工作小组,顺着鹰厦铁路沿线,先后进行了3次踏勘。在综合条件比较好的9个地点中(包括三明的梅列、永安的黄历、沙县的琅口等9个点),最后决定厂址设在三明梅列,也就是现在三钢所在地。

伍洪祥在回忆录里说了选址的考量,一是面积大。当时梅列列西可用来建厂的土地已充足,列东还有大片开阔地,福建山区有这样难得的一块大而平坦的宝地。二是水源近,水量大。三是地质好,地壤土和砂质黏土、砾石,地基承载力高。四是距原料供应地近。周边地区产有石灰石、无烟煤和铁矿,可直接铁路运输。五是供电好。当时古田水电站一期工程即将完工,电站离三明较近,投产后可供电给三明。此外,省里也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从基建投资、经营费用和国防条件来看,三明比其他地方更有明显的优势。

问题设计:

(1)影响早期三明钢铁厂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2)哪些是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还可能存在的劣势条件?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从区位因素的全面分析再到优劣条件的对比,思考视角由多面的整体性到对地理事物的双面性辩证,初步建立分析案例的基本思维框架,也要求学生对工业区位的条件进行“区别对待”,加强了针对性的思维冲突,提高了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

这题组的问题设置虽有不同的角度,但深度不够,设问形式略显老旧,各个区位因素和条件的扩展还不够完善。笔者在导学案中利用三个思维导图,分别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本节课主干知识要点进行整合。

导学案的使用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分类,学生先自主填写,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思维导图,建构微专题的知识框架结构,将导图中的分支知识点有效应用到相关补充案例,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纲要式板书,让学生更直观接收知识,巩固知识,参与更具有广度的探讨,提高了主题式教学的复习模式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

(三)命题切换——案例扩充,知识延伸

【原创命题】三明钢铁集团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三钢集团的发展与前景

三钢本部是大跃进和战备的产物,地理及交通上存在明显短板。泉州三安,罗源闽光,漳州闽光,均为市场经济的私营产物,因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被省政府转卖给三钢集团。

位于泉州安溪县湖头镇的三安钢铁,位于山区的小块平原,有铁路接入厂区,主要对接省内最大的销售市场泉州各县市,位于县级城区的远郊。

罗源闽光,位于罗源湾的海港,物流交通成本低,主要对接省会福州及宁德地区,无可扩建的闲置用地,位于县级城区的远郊。

漳州闽光位于省内最大平原(鱼米之乡,瓜果之乡,改革开放后被定位为福建的粮仓,农业立市),靠近漳州港厦门港,主要对接省内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厦门及漳州各县市,附近可扩建的闲置用地较多,有铁路接入三宝厂区,位于漳州近郊,但与漳州市区建设无冲突,也许还将并购漳州三宝。

2018年12月25日,福建三钢成功获批国家AAA级景区,成为我省首个钢铁工业旅游区。现在,炉前工人在宽敞洁净的控制室里,轻点鼠标控制炼钢加料、出钢、取样全过程,眼前景象,刷新游客对昔日三钢炉前工环境的印象。三钢将持续绿色发展,打造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钢城。

问题设计:

(1)结合案例,说明三钢集团设立分厂的原因以及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

(2)如果作为三钢集团企业的管理规划人员,你认为哪个分厂的发展前景较好?

(3)目前三钢集团本部采取哪些发展措施?思考发展的目的,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变化?

这题组的设问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了区位变化的新视角,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结合案例的演变,三钢集团的生产趋于分散,三个分厂的区位条件相似不相同,各有优劣,学生以决策者的角色思考工业區位因素的变化,对比不同区位选择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加强区域认知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了培养学生的人地发展观和综合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思维训练——高考真题,实践运用

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但不能盲目过量刷题,应精讲精练。课堂演练选用的选择题有2018年全国Ⅱ卷第2题“某服装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的原因”、2019年全国Ⅲ卷“厨余垃圾是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的什么因素”,这些题目指导学生指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突出关键词,找出最佳选项。2018年全国Ⅱ卷第36题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2019年全国Ⅰ卷第36题的“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等都是典型又新颖的综合题,指导学生答题注意区域地理的背景,或结合现阶段工业的新发展变化,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符合高考考向和命题趋势的答案。

三、 总结反思

这节微专题课的设计按照“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原创命题→思维构建→切换命题→思维训练”的教学设置,建立了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中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连贯,思路清晰,乡土地理原创命题的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易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讨论活动,注重了课堂“以学生为本”;利用导学案、多媒体技术构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重难点安排松弛有度,突破过程有新意,深浅适宜,基本达到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深度和效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课堂容量有限,案例可供思考的内容还是有局限性,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有限;思维导图的细节处理还有待提高,避免固化思想;原创命题的问题设置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视角还能开拓,微专题的作用还可进一步强化高考重点热点问题,可结合临考阶段的热点案例,为高考复习进一步有力地扩容。

参考文献:

[1]张海青.主题式微专题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农业气候区位分析”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30-32.

作者简介:

林婷,中学二级,福建省永安市,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式微专题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价值、困境与改进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主题式整合的教学思考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微专题突破郭又来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主题式教学在《行政文秘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议“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教学中运用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