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力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整合,已经促进了行业工作方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强的互动人文性的,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优化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动化、问题情境的有效化、学习过程的自主化,以此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优化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整合,已经促进了行业工作方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强的互动人文性的,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探究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信息化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学习内容生动化——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数学知识呈现出愈来愈显著的抽象特质,不管是学习难度还是理解难度都相对较大,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入信息化技术,把原本数学课本中静态化、单一化、枯燥化的数学学习内容生动化,自然就能让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1. 让教学内容更直观
把教材中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使之直观化,可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柱、锥、台及球等结构的特征.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这一些空间数学知识的教学只能依靠粉笔及黑板来完成,难以表现更突出的直观性,由此也加大了学习难度,学生既不能细致观察,也难以深入理解. 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元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更多元、更细致的观察,既理解几何体的典型特征,也实现灵活运用. 在教学棱柱的相关概念时,基于信息技术架构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棱柱的底面、侧面等一系列概念,并且促进他们头脑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2. 让教学内容更动态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连续化与动态化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理解难度,同时这些知识点还与图像相关,因为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限,和图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了理解难度,而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既能够直观地展现这些图像,还易于学生理解. 如,函数问题、二次曲线问题都会涉及图像的性质与应用等诸多方面,如果基于信息技术的方式,就能够将这些图像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样数学知识便能够突破纸质教材的禁锢,甚至以直观灵动的方式呈现,既易于学习,也易于理解. 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图像进行系统整合,以此轻松地呈现图像的动态化、连续化.
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和方程”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方程曲线之间的关系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有形象感知,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动图的制作,或者借助网络资源,使学生根据其中所呈现的连续化、动态化图片感知图像、了解图像,把握图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可见在高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引入信息技术,既能够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展开更高效的数学探究.
学习情境问题化——驱动数学学习思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境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考,使他们数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得到有效激发.
1. 创设视频型问题情境
利用视频数字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数学问题中,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现场感”.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向学生播放与糖画相关的视频,在视频中着重介绍糖画这一民间艺术,实际上糖画也是画,既能够观赏也可以食用,还能够制作成为各种精美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在糖画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借助一项道具,那就是糖画转盘,于是糖画生肖转盘成功地聚焦了学生注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转盘游戏,对具体的转动次数及所指向的生肖动物进行详细记录,看究竟转多少次才能够转向龙这一生肖,并对所记录的数据展开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轻松且直观地掌握了和概率相关的概念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等等.
2. 創设图表型问题情境
图表是集中化呈现信息内容的有效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图表为学生呈现数学问题情境,引领他们进行信息化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课时,给学生呈现一个地区未成年男性身高及体重的统计表(表1).
基于此表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假如体重高于同等身高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为偏瘦. 一名男性身高为175cm,体重有78kg,他的体重是否正常?这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学生可以结合图表中所展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绘制分散点图,通过对点图的观察,激发联想,对比之前所学习过的函数,明确函数模型,并完成检验过程.
学习过程自主化——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高效掌握,同时催生了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改变学生认知与学习情感的有力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地表现为课堂教学课件,通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与归纳,然而这一过程仍然还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未能实现学生的真正主动参与.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自主化,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 引导自主化数学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化数学学习行为的产生,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传统教学模式下,不管是纸上还是黑板上,学生一般只能绘制一两个点,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模式依靠直尺、三角板等完成绘图,难度大、动作慢,而且绘制的图像也不够准确. 如果引入信息技术,学生可借助几何画板这一软件自主绘制图像,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步骤完成作图,充分体会自主探究的过程. 这样的方式,既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学生在图形的准确动态变化过程中深入透彻地理解抛物线的定义.
2. 引导互动化数学学习
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频次得以显著提升,这也为接下来趣味高效课堂的架构提供了有力的外在条件. 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对话,还应该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化的情感交流.
例如,在完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习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现相关的课堂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简单的自主探究,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促进了有效的师生交流,也提升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总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更全面的多媒体操作技术,真正将其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除此之外,还应当借助信息技术对现有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就此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保障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