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萍
【摘 要】在小学音乐戏曲课程教学中,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采用“课前任务探究”和“课堂活动体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以此为基础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探究;体验;戏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83-02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小学音乐教材在多个年级阶段设置了戏曲单元课程。但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对戏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以知识传授和唱段赏析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对戏曲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戏曲是老一辈的专属,儿童不适合听,更不适合学唱,于是学习兴趣不高。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2011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3—6年级学生应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为促进戏曲单元课程的教学,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尝试了“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课堂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理论依据
“探究+体验”教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帮助等作用。“探究+体验”教法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1]。
二、基本教学模式
课堂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学生体验活动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学生在家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等途径完成探究任务。任务一般包括知识回顾、文化探寻、故事了解、视听预习等。课堂上,教师根据音乐教学的导入、感受、练习、表现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地设置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快乐学习。
三、教学实施案例
现以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京剧单元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课为例,阐述“探究+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课前探究式学习
根据本课的教学需要,课前的探究任务分为以下三个。教师以“探究任务书”的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上课前在家通过询问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等途径完成探究任务。
(1)将不同颜色的脸谱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进行连线,通过连线题,巩固学生对京剧文化的记忆,同时也为课堂的体验活动做好铺垫。
(2)要求学生用两到三句话描述《铡美案》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故事、描写故事,引起学生对戏曲人物的喜爱,增强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3)将京剧名家演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视频发给家长,要求学生观看,以此让学生更轻松、更全面地体会京剧艺术。
三个任务分别在京剧的道具、情节和表现形式三个关键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会逐渐认可并喜欢上京剧艺术。
(二)课堂体验式学习
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感受、练习、表现和评价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设置一系列的体验活动[2]。
1.导入——讲故事
上课伊始,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让他们将自己課前描写的《铡美案》故事梗概讲给大家听。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希望得到这个讲故事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该体验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导入。
2.感知——画脸谱、念戏词
接着,教师提议给主人公画上一张漂亮的脸谱。教师拿出空白脸谱发给学生,让其自由填色。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了多种多样的包拯脸谱。画好后,学生把脸谱盖在脸上,摇头晃脑非常开心。
教师马上顺势引导:“大家想不想戴上脸谱表演上一段?”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教师说:“既然要表演,我们就一起来念念台词吧!”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唱段戏词。学生逐渐发现戏词句句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且韵味不凡。
这些活动渐渐将学生带入京剧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氛围中,同时也将戏曲知识的传授融入其中。
3.练习——卡啦OK学唱腔、仿动作
京剧唱段抑扬顿挫,其中最难把握的莫过于吐字节奏的快慢,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将视频加工成卡拉OK,根据原唱的速度,将唱词逐字、依次地显示在视频上,学生则据此唱词吐字。如此,学生基本能将唱段的韵味保留下来,总体效果不错。
动作也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通过模仿视频中演员的捋胡子、行拱手礼等动作,体会到了包拯作为一名刚正不阿又彬彬有礼的宋代高级官员的形象。
两个新颖有趣的模仿练习,使学生渐入佳境。
4.表现——扮角色
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不要求学生完全模仿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动作和表情。
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选取几组表现较好的上台进行表演。台下的学生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拍手称快,学生也都希望自己也能上台扮演,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评价——谈体会
在最后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最好玩和最得意的地方。这既让学生尝试去反思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收获,也加深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之情。
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学生对京剧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学生眼里原本“古老遥远”的京剧变得“活泼好玩”起来,原本“拖拉难懂”的唱腔变得“抑扬顿挫”起来,原本“老态龙钟”的动作变得“优雅传神”起来。
四、研究实践总结
戏曲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学习戏曲艺术作为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在“探索+体验”的音乐课堂中,戏曲课程成了探寻传统文化的访问之旅和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活动。通过高效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是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出一个由多种探究环节和体验活动组成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当然,“探究+体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知识广度和信息化能力;必须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控能力,对组织学生的课堂体验活动要能收放自如;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充分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给学生充足的机会和时间,全身心地付出,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张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7(3).
[2]崔红英.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音乐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