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实干精神 培育国家意识

2020-07-14 08:45杨刘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杨刘

【摘 要】实干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词,无论对改革开放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都至关重要。每一位青年都担负着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青年实干则国之幸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实践创新”便是一项重要的素养,这说明实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也至关重要。然而实干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中。笔者试图以“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为例,浅谈如何帮助学生践行实干精神,培养国家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干精神;国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35-02

“庆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强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里,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可见,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实干。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社会主义事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实干无论对改革开放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都至关重要,那对于中學生而言又何尝不重要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养那便是“实践创新”,其包括劳动的意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能力、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然而培养这样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中。笔者试图以“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为课例,浅谈如何帮助学生践行实干精神,培养国家意识。

一、解读教材,“走进走出”教材

解读教材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同时也要具备深度解读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解读教材应坚持“走进走出”原则,即一方面以课标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走进”教材;另一方面梳理分析,找到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连接点“走出”教材。以下是笔者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解读。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由“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三课构成。这些课程内容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符合。其中包括: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点——国家认同,即具有国家意识,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点——实践创新,即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自主发展的基本要点——健康生活,即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文化基础的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即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基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等核心内容和以上核心素养的联系,笔者选择从“国家安全”切入,引导学生梳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教育,培育学生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实干精神。

二、架构设计,强化素养

(一)基于教材整合,架构教学内容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并无“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学习课题,这一课题是对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而来的。“维护国家利益”包括三个课题: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设美好祖国。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而维护国家利益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条件,可见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实现最终都需要落到培育实干精神上。因此笔者找到三个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并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在此基础上重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什么,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培育实干精神。整合重构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知识范畴层面理解生态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实干精神;另一方面从核心素养层面理解培育实干精神贯穿教学内容始终。从实际出发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和国家安全、利益、发展的关系,培育国家认同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

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基于核心素养重新架构教学内容,还需把握学情。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国家安全的严重形势,更没有机会深入思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联系。因此笔者选择了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经验储备的话题——“土地荒漠化”为切入点,并一例贯之,目的在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整个课例设计以明暗两条线展开。第一条明线,通过土地荒漠化一例贯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动。基本框题为:危机——一抹绿的渴望;传承——一片绿的奇迹;实干——一个国的辉煌。第二条暗线,通过第一框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培育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通过第二框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通过第三框题的设计,培育学生实干精神。整个课程设计将培育学生的实干精神贯穿始终。

三、重塑课标,细化素养

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课程建构、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科学、细致地重塑三维目标是必要的。三维目标作为短期目标可以指导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依据,因此三维目标的设置要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主题内容,关照具体学情,达到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知识与能力情感的有效结合。 “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学习主题可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三次“二难”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国家安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分享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力量和魅力,引导学生积蓄力量,发扬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责任;通过拓展讨论,让学生正视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树立信心、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