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摘 要】我国古代的农书、医书等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古人对动植物等生物的观察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的原理和技术手段可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除可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外,还能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日常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古代典籍;高中;生物教学
我国古人在农业生产和疾病治疗中记载、总结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颇多,将部分内容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
应用一:望梅止渴
1.出处: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2.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3.应用:可在学习条件反射中举出望梅止渴的例子,分析发生这种反射需要士兵知道梅子是酸的这一条件,加深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应用二:种人痘
1.出处:“…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清·朱纯嘏《痘疹定论》)
2.译文:次日即为他种了(此处种的是,患儿的稀释的豆浆,故称为人痘),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
3.应用:可在学习免疫学的应用中,介绍我国古代种人痘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实例中人痘的成份以及人痘能預防天花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疫苗;同时了解到疫苗可能让人体出现发烧症状,同时引导学生解释出现发烧的原因。
应用三:马驴杂交
1.出处:“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犬,弥复胜马。”(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马篇》)
2.译文:母马公驴杂交,所生骡子,个头雄壮,胜过马。
3.应用:①可在人生物的进化中以此为资料引出物种和生殖隔离的含义,同时可提问学生骡子是否属于物种,进一步对物种的概念进行辨析。
②也可在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学习杂交育种的过程中以此为资料,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杂交优势。
应用四:牝鸡司晨
1.出处:“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尚书·牧誓》)
2.译文: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
3.应用:首先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有对女性的歧视并且在宣扬封建迷信,因此在引用后极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这句话中也表明了自然界中存在鸟类的性别反转情况。可给学生介绍性别反转仅为性状的改变,并未造成染色体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加深学生对鸡的性别反转的理解。
例: 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公鸡为ZZ,母鸡为ZW),自然状况下,鸡有时会发生性反转。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这只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并产生后代(已知若不含Z染色体的个体不能发育成新个体),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后代中雄性与雌性的比值为1:1
B.后代中雄性与雌性的比值为1:2
C.性反转是由于性染色体发生变化的结果
D.性反转是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其性染色体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应用五:桂枝之下无杂木
1.出处: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螯故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2.译文: 据《吕氏春秋》说:“桂枝的下面不长别的树”。大约是桂枝辛辣刺激的原因。
3.应用:可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群落的结构中种间关系举出此例,分析出现“桂枝之下无杂木”的原因:
①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角度:桂树为多年生常绿阔叶乔木,枝密叶茂干亦高,其叶又为硬叶表面覆盖防水蜡质,桂树遮光遮雨效果极好,桂树所遮荫之处少光少水,故杂木难生。以此例分析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水分的影响。
②种间竞争角度:桂树和“杂木“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为种间竞争;且由于”无杂木“竞争成功者一般为桂树。
应用六:绿豆肥田
1.出处:“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 小豆、胡麻次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
2.译文:凡是要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以绿豆为最佳,小豆、胡麻次之。
3.应用:可在学习互利共生关系时举出此例,帮助学生分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可以为根瘤菌提供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的化合物。也可分析豆科植物含有较多的N元素,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张法瑞.从《齐民要术》中的农谚看北魏农业文明[J].中国技术史论坛,2015,(06).
[2]王光星,罗思静.二十世纪以来《梦溪笔谈》的研究[J].科协论坛,2007,(08下).
[3]严家金.中国传统文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调查分析[J].低碳世界.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