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玉
摘要: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都存在一种莫名的恐惧,这份恐惧支撑着学生不愿意接触数学,使得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而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正是为了改善初中数学教学这种现状,努力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重新接受数学学科,并真正热爱数学学习,以此探索数学奥秘。而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新课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下的实施内容,也是初中数学学好数学学科的重要思维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出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现状,转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直觉思维
初中数学直觉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能力,当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无法解决时,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判断,以此做出相应的解题步骤,这便是直觉思维能力的价值与功能。当然,直觉并不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是却能够为学生指明方向,从而避免学生长期处于困难无法解决的状态,积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以强化学习自信心。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以此强化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一、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实现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之间的补充
初中数学学习数学学科时,常常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以达到学习理解的目的。但是数学学科通常会带来许多难度巨大的题目,而学生这时候只依靠逻辑思维能力便显得稍微不足,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能够很好地补充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以此达到克服困难的目的。
(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通常情况之下,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需要直觉思维能力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作用,并为自己带来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得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领域得到拓展,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敏感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
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常常会听到数学教师所提出的一句话,那便是当遇到难题时跟着赶紧走,特别是选择题时,这种直觉思维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初中数学教师所提倡的跟着感觉走,不是随意猜想,而是需要依据事实进行大胆猜测,以达到靠近真相的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科学化与合理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猜想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准确性,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
比如,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选择题,通常情境下,选择题的答案必定存在于题中的四个选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排除答案的方法,把肯定不可能的答案划掉,再加上合理的、大胆的猜想,在不会解答的情况下选出正确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设置科学的、合理的情境,鼓励学生直觉训练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常常会因为数学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而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从而错失了正确答案的解答。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设计,来达到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自身喜爱的环境之中开展数学训练,以提升学习有效性与积极性。当然,初中数学教师应合理化思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爱好,更加科学地设计与开展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比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定理或者例题时,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只给出条件但不给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对于结论、解题思路等进行合理的猜想,引导学生要进行大胆的设问,对于解题的方向、问题的结论等进行合理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存在的疑惑,應该给予及时的解答,让学生对于自身的直覺性思维产生成就感。
(三)运用教具和学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存在许多具有价值的教学技术与教学工具,这些工具与技术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实践与操作的空间和情境,并真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具有直观性地数学知识面前,形成个性化理解。而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对教学工具与技术的合理化创新运用,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借助直觉思维能力,进行客观知识点内容的想象与分析。
比如,当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俯视图、正视图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便可以利用小长方体作为道具,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模型中的三视图,探索这三种视图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最终有助于学生的直觉性思维的形成。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也能够满足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奇妙无趣。而以直觉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合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创造性与想象力,进一步强化对数学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珠友.新课程初中数学中有关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思路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29):253-254.
[2]黄晓英.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