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辉发河流域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研究

2020-07-14 17:39郑璐瑶
文存阅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满族民歌

郑璐瑶

摘要:历史上辉发河流域的满族部落以狩猎农耕为生,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以满族为主体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300多年历史上的清王朝,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大影响。在文化方面,满族除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还有独特的音乐文化。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之。

关键词:辉发河流域;满族;民歌;音乐特征

辉发河发源于辽宁省清原县南山城镇大杨沟岭,在桦甸市金沙乡注入松花江。

辉发河干流全长267.7千米,吉林省境内为234千米,总流域面积14896平方千米,吉林省境内流域为14376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96.5%。

辉发河流向为东北向,流经清原、东丰、柳河、梅河口、辉南、磐石、桦甸等辽宁、吉林两省七个县市。

辉发河主源至梅河口市山城镇以上的河段,当地人称杨树河;山城镇至辉南县三统河河口之间的河段,当地人称大柳河;辉南县三统河以下称辉发河。

辉发河自西南向东北奔流不息,沿途有大小支流170多条汇入。关于辉发河名称的由来多有歧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辉发,通考作回霸,辽史作回跋,金史作晦发又作回怕,明统志作灰扒,皆一音之转。”

有人主张,“辉发”是契丹语,意思是“往来无禁”,辉发河之名是因辽金时期回跋部居住辉发河流域而得名。有人认为,“辉发”是女真语,意思是“靛染青后的剩水”,辉发河之名是因女真人居住辉发河流域时以河水颜色而定名。

事实上,经历史考证,辉发河之名源于辉发河地域古先民濊[hui]人和发[bo]人。辉发河最初用汉字记入史籍的名称是以其所在水系而记入中国史籍的,松花江最初的名称就是辉发河的最初名称。松花江最早的名字是濊水。濊人的“濊”字古时多与“秽、獩、薉、追”等字相通,史籍多记作“秽”字。发人,很早就由西向东迁到辉发地域,与后来的濊人一起生活在辉发河流域。发人的“发”字古音同“拨”,发人在史籍上多记作“北发、白夷、白民、亳人、貊人”等。辉发河在夫余国建国前名为南濊貊水,在夫余至高句丽国灭名为夫余川,唐代名为卫乐水(卫乐应读作韦泺,转为回跋),渤海国至辽代名为回霸水和回跋水,金代名为晦发川、回怕川,元代名为瓦法江、干盘江,明代名为灰扒江、灰泊江,清代名为辉发河。清末,因设治辖境全域在辉发河之南而定名为辉南。

查阅资料后,在近年来出土的满族民歌中,其发展阶段可分为三种艺术形式:一是完全保留了满族传统音乐特征的满族民歌,是比较古老的用满族语言唱的民歌;二是满汉过渡阶段的民歌,其特点是汉语歌词与满族民族生存音调之间的矛盾,兼歌兼唱;三是基本汉化的用汉语唱的民歌这三种民歌风格色彩不协调。

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后两者在风格上与汉族民歌差别不大,后两者之间的差别较大。满族民歌的特点,首先集中在满族民歌的提取上,其次,萨满教民歌更为重要,数量也更多,由于满汉文化的历史融合,很难从现有的资料中找到满族民歌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只能从原始民歌中找到它们的一些音乐特征。

首先,旋律的特点,旋律是音乐表现的外在形式,也是音乐的基本核心要素之一,在东北广大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的古老生活环境。冬天寒冷,但产品丰富,人杰地灵,所以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音乐和民族文化审美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对的差异,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满汉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他们的民歌在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方面仍然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满族民歌的旋律风格是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旋律线呈波浪形发展,满族民歌往往采用进行式、重复式、变重复式、不完全进行式等发展方式。在一个调式中,主音、高音和低音的位置通常是离散的和周期性的。

因此,旋律不受民间音乐素材的影响,复句的变化不大,受到萨满音乐和汉族音乐的影响。在满族民歌中,旋律通常以四、五个音调为主音,但偶尔也会有两、三、六个音调。旋律布局简洁,音乐风格多姿多彩,易为百姓接受,以上说明,根据对满族民歌的考证,萨满神歌是研究满族古歌和探索满族民歌的极好素材。一些萨满歌曲保留了一些民歌的痕迹,但不完全一样。

二是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满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历史悠久的满族祭祀柱的习俗,金良的”奉天纪念碑”包括:”古老的习俗,每个家族都在宫廷里竖立神柱,稻谷的年代,所谓的喜鹊神。这种风仍然存在于民间。杆子是一根长长的木杆。这是对天堂的钢管祭品。据吉林九台的萨满清泉所说,直到四十世纪20年代(伪满洲国时期),乌拉街的工通屯甫茶的祭天活动仍然在村外的一棵老榆树下举行。在向天堂献祭之前,石头被堆在神树下。在祭祀之后被屠杀的猪蹄,被绑在一根铁棒上。他们被挂在一堆石头上。树枝和干木头放在下面。烧香拜神后,生火烤活猪。与此同时,准备好的白高麗纸被切成三角形,挂在圣树的树枝上,溅上猪血。白纸染上了斑驳的红色。人们挤在树下,用刀片在火中烤着铁板烧,烤一层吃一层,在人们的笑声中分享着上帝的喜悦。这种野性原始的祭天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满族渔猎时代的民族风俗。

从广义上讲,萨满音乐就是穿在衣服上跳舞时发出的金属衣服发出的声音,以及各种音乐的节奏。

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合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演唱的歌曲。在选编教材时,要尽量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选择优美的旋律,符合广大青少年对歌曲的审美情趣。至于大学,应该是传播满族音乐最理想的地方。大学教学科研师资力量雄厚,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社会经验,在大学里,满族音乐不仅仅是以促进为主,更应该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为此,各地音乐院校可以以满族音乐为研究课题,由学术带头人承担研究任务,组织有能力的师生深入满族社区的地方调查研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更深入地研究满族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满族音乐的逐渐消亡和中国其他文化艺术的逐渐消亡,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满族音乐只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衰落的音乐艺术,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在依靠政府的前提下,群众应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在满族音乐消失的过程中,满族音乐的保护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拯救这一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艺术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纵林.谈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J].剧作家,2009(02).

[2]张溢娜.满族民歌音乐特征初探[J].当代音乐,2015(07).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满族民歌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