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剧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活动,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表现,其中角色的塑造和展示、灵魂的传递无一不体现出舞台剧的艺术美,这也是舞台剧成功在海内外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自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取得成功传播后,又一舞剧《朱鹮》的传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二者在传播过程中都是采取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定位上既立足于本土又辐射世界,同时最主要的是能够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为当下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以《牡丹亭》和《朱鹮》为例,分析其艺术特征在海内外传播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传播
自2004年4月,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取得圆满功,轰动全球。两年后,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连续演出12场,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新的奇迹。而自青春版《牡丹亭》诞生后十年,震惊世界的舞剧《朱鹮》诞生了,它在海内外又一次产生了巨大影响。《朱鹮》是上海歌舞团历经四年精心雕琢打磨的艺术作品。由中国著名编导佟睿睿编排、郭思达作曲、罗怀臻编剧、青年舞蹈家朱洁净、王佳俊领衔主演。2014年10月7日在首演于日本东京,随后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国内首演,至今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百余场演出,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者能够在海内外成功得到广泛传播,离不开他们从制作到宣传再到演出所作出的所有努力,而最核心的则是舞台剧本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形象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还是审美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朱鹮》对其作出了奇特的诠释,受到海内外人民的欢迎,得以广泛传播。
一、形象性特征
朱鹮本是生活在亚洲地区的一种鸟类,根据它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历经的生存变化,上海歌舞团结合中西方元素塑造了这一独特形象。舞剧中朱鹮的服装有两套,一套呈粉色,也是朱鹮的服装设计整体颜色,衣服胸的两边以粉色的朱鹮毛装饰,裙摆前短后长,整体呈现出朱鹮的轻盈之态。面部的妆容呈红色,细长的眉毛和狭长的眼睛彰显了朱鹮的高贵。头部装饰设计为柳叶状的粉色羽冠,眉心一点红色点缀,这与朱鹮自身全身三点红(分别是头部、脚上和嘴尖,舞鞋头上的红色、头饰上的淡红色)的形象相贴合,都是对真实形象的捕捉。另一套服装则是灰白色,主要出现在下篇,为的是表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
另外,表演过程中朱鹮羽翼的使用也为营造氛围加了不少分。粉色的羽翼是一块由演员背在背上从肩部直垂至地面的宽大锥形裙摆,这一布料是制地非常轻薄的裙摆,由演员的两只手臂分别握住圆锥母线,当手臂自然下垂时,服装呈一面宽大的圆锥形裙摆环绕在身体周围。当手臂高举至展翅位时,裙摆俨然变成朱鹮的一对羽翼丰满的翅膀在空中飞翔。如此写意的服装设计不仅营造了朱鹮出场时梦幻般的仙境,而且使得观众的想象空间中拉大了现实中朱鹮与舞台上朱鹮的心理距离。[2]
朱鹮服饰和妆容的设计是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朱鹮栖息地经过长时间的深入了解朱鹮的习性和形态,提炼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朱鹮身体语言形态。外形的这几让舞者穿上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就是不可替代的“东方之鸟”朱鹮,它很好的展现出了中国人古典的优雅美而不是其他的人类,这就是该剧外形的魅力所在。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能够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感性特征
优秀的剧目之所以能够感染观众,得到广泛传播,最重要的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尤其是关乎人类的、人与自然的大爱的情感。而《朱鹮》做到了。
《朱鹮》在情感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有爱情,更关乎人类至高的情感。它是一部纯美的舞剧,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正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的问题,呼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观众以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整个舞剧以主要人物鹳仙和樵夫为中心展开,围绕着在不同历史时期朱鹮的生存状态展开一系列人物情感的抒发。
整个表演第一部分展示农耕时代朱鹮与人和谐相处、相爱,共同生活在一起;第二部分展示近代朱鹮灭绝;第三部分展示现代朱鹤呈现复苏景象。舞剧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述象征着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吉祥之鸟”朱鹤,在农耕时代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表达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下篇则描述人类在向现代化與城市化的发展中,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在人类的破坏下,他们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随时面临灭绝。这无疑是对人类发展中忽视自然环境的斥责,希望人们能够为自己所生存的家园多一点重视和爱护。
舞剧很好的展现出了朱鹮的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具有敏感、脆弱和多疑的性格。以前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而随着野生朱鹮种群濒临灭绝,今天在人类越来越自觉的精心保护和悉心爱护下,朱鹮又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3]这一过程是朱鹮的存亡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所表达的感情融入叙事,通过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人物很好的展现给观众,传播到世界,引起人类的共鸣。
三、审美性特征
《朱鹮》的创作以中国古典舞为主。在朱鹮的形态上,它创造了真正属于朱鹮的舞蹈身体语言。朱鹮标志性的舞蹈形态是手臂向后拉长,手轻搭在额头上方,头部略微向上扬起,身体躯干的力量走向呈直线向上状,这与朱鹮的气质相符合,也和中国舞重视气息的运用相一致,这就是朱鹮独一无二的标志和舞蹈的特色。在力量的运用、呼吸的把控以及动态空间的变化均能体现出来。如演员的身体动作力量的动态末端总是以“向心力”的方式回归身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平衡说”。在舞蹈身体语言体现上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在上下篇阴阳两极对立关系中发展出了朱鹮舞蹈动作刚柔、动静、疾缓的来回变幻,形成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朱鹤形象。而且,朱鹤舞蹈动作的运动方式总是在形成圆和打破圆中完成,避免了因动作路线太过流畅而造成的表现单一,也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身已止而意不止”的审美特征。[6]由此,朱鹮身体语言的“意”营造了舞台空间的“境”,这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空灵意境。
另外,根据叙事的进程,朱鹮身上所体现的姿态从“快”、“轻”、“慢”到“强”“重”都极具张力,令人过目不忘。群舞、独舞和双人舞的过程表现出了朱鹮生存环境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最后一段群舞是在对曾经逝去的美好,呼唤人们共同去珍惜的主题屮走向尾声。在这样一个大爱的主题中,把舞蹈演员的身体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在准确把握形象的同时,又生动地表达了情感主题,对于不同环境中舞蹈身体语言的变化编排得合情合理,成功地让舞剧摆脱了叙事的牵绊,真正回归到了舞蹈的原点。
《朱鹮》舞台上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抹“朱鹮粉”。朱鹮粉是一种美丽的颜色,它不仅仅是朱鹮羽毛的颜色,舞剧更是借朱鹮粉传达出一种内在的情绪,是一种从遥远的上古到今的特殊感情传达,全剧的音乐呈现出来的也是朱鹮粉的颜色,遥远、深情,哀而不伤。
《朱鹮》通过中国舞的语汇和传统古典文化的结合把朱鹮的灵气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好的展现了朱鹮的东方魅力,对朱鹮形象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创造性特征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如果只保持中华文化的原本状态不加以创造性的改造,那么中华文化也很难被广泛传播。《朱鹮》能被世界认可,在创造性这一方面就很值得借鉴。在舞台的表现上都融入了现代性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了舞台剧的本质,做到了取传统精华,因地制宜的创新。
在灯光上《朱鹮》极大程度地发挥了现代剧场中的灯光的作用。追光灯的使用一方面烘托了舞台剧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情节的演进。《朱鹮》开篇的第一个场景开始前,编导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从朱鹮的一片羽毛说起,天洞之下的陆地上有一个原始人和一只朱鹮的影子在空中若隐若现的飞翔,突然间从空中落下一片羽毛,好像是朱鹮飞过天空时留下的痕迹,在它快要落地之时,原始人恰好接住了这一片羽毛,欣喜地抱着羽毛兜兜转转一圈后,把羽毛举过头顶安静又专注的看着这一片羽毛。这个过程追光灯一直打在这片羽毛上,这样恰到好处的表现方法在交代了舞剧主题的同时,给予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另外,《朱鹮》中远古时期,在简单的树的背景衬托下,追光灯打在樵夫和朱鹮两个人的身上,传达出人与朱鹮的想处、相爱的温馨情感;最后老者看到朱鹮标本的那一刻,追光燈的使用将情节推向高潮,这和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令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朱鹮》在农耕时代的第一个场景万物和谐场景的舞段,主要起到了交代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的作用。这一舞段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屮展开,舞台灯光投影以明亮色为主,群舞演员的服装以绿色为主,出现了一类模拟劳动的舞蹈动作,如除草、插秧、耕地等,都是对劳动动作的象征性模拟。[8]表现插秧劳动动作的群舞动作,在身体直立与弯曲的高度变化和斜线队形的纵横穿插中,准确地体现出了劳动动作中重要的节奏特性。
对表演舞台加入现代化的的灯光和投影技术不仅没有破坏舞台剧的情节,恰当的运用反而在整体上促进了舞台剧的美感,也利于在海内外的传播。
舞剧《朱鹮》在主题上传递美妙的爱情,守望人与生态的和谐;塑造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符合的优雅、高贵、友善的形象;在结构上将故事与传统文化、与舞蹈相融合,创造性的加入现代化的元素。这无疑都促进了其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舞台剧在海内外特别是在海外的传播具有特殊的传承意义,这不仅让中华文化走出海外,更为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个舞台剧的成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也为后面中华文化的整体传播坚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作出了伟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尚.《朱鹮》翩翩诉相知——访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2014
[2]吴思慧.从舞蹈身体语言视角看中外当代舞剧创作,2016
[3]徐熳.浅析舞剧朱鹮的非审美维度,2017
[4]陈子宸.论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陈璐钰(1994—),女,汉族,硕士,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翻译、国家形象、跨文化交际、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