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已成为当前中职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已成为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引领下,从分析当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做到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让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活的魅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魅力
引言
当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与生活相悖离的现象,使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缺乏生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从一项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生心目中有思想政治课,他们多数对思想政治课还是认同的,认为思想政治课对生活与人生具有指导作用,心理上对思想政治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同时更不可否认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中职校的学生普遍不喜欢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较低,思想政治課教学普遍存在把课本和日常生活分离,教学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无视德育学习主体性,重说教,轻视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等。其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不明确。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忽视对学生生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上偏重的是认知性目标,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习惯性地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作为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知识被当成“结果”来学习掌握,完全忽视知识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后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没有经过学习者的主动消化、吸收、感悟、反思,从而其认识不到德育知识给自己生活指导的意义。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中对认知目标的单一化重视,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生活意义的缺少。
(2)教学内容空泛。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教材内容同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内容较枯燥,说服力不强,一些内容明显有成人教育的特点。特别是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形成竞争,或形成背道而驰的境遇。导致学生对老师讲得课本“道理”不感兴趣。虽然教材也例举了一些例子,但大多是理想化和成人化的,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许多教师仍采取照本宣科知识传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这种教法是以教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把知识通过某种形式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在它与人们道德的、劳动的、社会的、审美的相互关系中,以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所以,单纯的讲授方法、说教方式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这样的教学课堂也必然是素而无味、苍白无力的。
(4)教学评价简单化。作业布置仍然是德育知识的巩固和拓宽,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成绩考核主要还是以一张考试试卷来决定。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可能只懂得“纸上谈兵”,与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评价“无异于以一种僵化的尺度去衡量充满生命力的对象,无异于以鱼在岸上的存活时间去衡量鱼的生命力。”
因此,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解决当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不良现状的有效策略。
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的思想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伟大集成者。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提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他指出:“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地指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有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源头,以素质教育为引领,将思想政治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创建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去感受、理解、体验和感悟生活世界的真谛,引导学生不断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体验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系,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呢?
1.教学目标生活化,让思想政治课成为有意义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深入学生生活,了解把握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学为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沟通能力”这一内容时,针对中职生的沟通能力较差、普遍存在着不能与父母、老师等有效沟通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教学确定了这样生活化的三维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平时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理解掌握解决这些沟通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增强乐于沟通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养成尊重他人、真诚相待的观念和习惯;(3)运用目标: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解决自己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努力围绕这些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而且基本实现了这些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指导了学生的生活,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到的有效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了乐于沟通的意识,更解决了学生存在的一些生活问题。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我设计的“诉一诉”的教学环节上,一个女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向母亲诉说:“妈妈!请您相信女儿,您不要认为只有上普高上大学才有出息,上职业学校也能有所作为!女儿一定学好专业,学好技能,学好本领,将来努力工作,成就事业。女儿一定能养活您,让您幸福的!”我听后很受感动,并了解到这位女生与母亲产生了一些矛盾,母亲对女儿有一些误会。于是我就指导其运用沟通的技巧真诚地与她母亲进行沟通。不久,她高兴地告诉我,她与母亲和好了。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有意义和价值。
2.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思想政治课成为有趣的课堂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情感需要、实践能力和社会的实际,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或更换、调整,或增减、重组形成新的教学主题,优化整合教材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学更具针对性,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构”。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就有了生命力,就充满了趣味。
例如我在上《保证产品质量》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收集自己使用的日用品,到课堂展示,把自己曾购买过的伪劣商品的案例,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的话题就多,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学生的感受就较深;我在上《远离犯罪》时,结合我校历史发生的一次学生犯罪(团伙抢劫罪)的真实案例,并把其中一名学生的《忏悔书》读给学生听,不仅让学生分析其犯罪的构成要件,更要学生分析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给学生的触动就很大,让学生的影响就很深,教育教学效果就很好。我在上《求职定位》这一教学内容时,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实际对众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教材从“端正就业观念、找准职业定位和把握就业机遇”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到求职定位的。我在反复研读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一是做好思想定位——确立正确就业观;二是做好目标定位——找准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三做好素质定位——增强职业素养。特别是第三点整合,即把“把握就业机遇” 整合为“做好素质定位——提高职业素质”,更实在,更为有说服力,因为就业机遇只青睐于有职业素质的人。我还结合所教班级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在讲“做好素质定位——增强职业素养”这一内容时,还增加了三个生活化的内容:一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那些;二是对照要求我还存在哪些不足;三是我准备怎么做。实践证明,我通过这样整合教材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達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生活化,让思想政治课成为有魅力的课堂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教师善于把教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舞台。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主要采取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通过创设教学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体验、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生活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个个生活的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师生的交流、述说、碰撞成为生成性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真切、更为广博、更为有价值。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有生活的外延,有人生的阅历与生命的体验。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生活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对话,获得发展,确实起到了活化教材的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上《就业准备》这一课时,我把整个教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学生实际学习和培养训练提高自己职业素质的舞台。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置成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讲一讲”。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我校旅游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写成演讲稿,课前请两名代表上台演讲。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优秀毕业生成功的奥秘,感悟职场,增强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演讲能力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课堂演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二个环节是“查一查”。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查一查旅游行业(导游和宾馆服务)从业人员有那些职业素质要求。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选代表来回报查找的成果,老师点评总结。然后对照素质要求,再请每一个同学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或差距,并有针对性地请几位同学代表进行课堂交流。这样就创设了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个环节是“改一改”。紧接着,我针对同学们存在的不足或差距,设计了“我们该怎么办?”这一环节,要求每一个同学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如何来改正自己的不足。我重新邀请先前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行动计划,师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进一步让同学明确目标,增强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自觉性,以达到以知促行、学为致用的目的。第四个环节是“练一练”。我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技能大比拼”的“练一练”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专业素质的舞台,通过同学们的实战演习、技能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充满了魅力。
4.教学评价生活化,让思想政治课成为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指教学的学习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重视学生的生活历程、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德育教师要在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上要改革创新,让学生既主观地接受和认同所学知识,又能主动地将知识内化为情感态度观念、行为习惯和品德,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师应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如我在上《塑造良好形象》这一课时,就把整个课堂创设成一个学生学习、评价、培养良好礼仪、提升自身素养的一个训练场,创设了很多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让学生走近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师生共同评价,相互评价,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如在学生“写一写”的环节中,学生写“我的优点”和“我的缺点”,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在给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评价。要求学生从上课起立开始到一天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学生对照有关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的要求,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在“说一说”环节中,并要求每一个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胆地把自己的“优缺点”说出来,每一个同学不仅是听众,也是评判者;在“改一改”环节,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制定一个个人的改正完善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并作为学生课后必须完成的作业。为了检测其作业的效果优劣,还设计了“赛一赛”环节,看谁做得好。在本学期内,每节思想政治课上课前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汇报自己的改正成果,并请两位同学进行评价,进行监督,老师还进行综合评价,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的要求,把评价分数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相得益彰,让学生把习得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这样的教学评价无疑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思想政治课成为了有生命力的课堂。
总之,思想政治课一旦实现了生活化的教学,学生就会体会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就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感动着他们的心灵;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疑难问题激起了他们思想的火花……“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触动了情弦,激活了思维,唤醒了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促进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和品德自觉养成,实现了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让思想政治课可亲可信、入情入理入心坎,让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93
[2]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7
[3]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4]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6
[5]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3
[6]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8
作者简介:吴伯顺(1964.05--),男,江苏溧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