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资源视角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0-07-14 02:32潘旭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潘旭平

【摘  要】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即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及如何用惯常、实验、行动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课改主题,学校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并获得成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课程资源视角;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

1.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课程资源的含义要比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丰富得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讨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1.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具体体现与相关实践经验

语文课程资源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可按来源、按范围、按学科、按载体、按时间、按获得途径、按表现形式以及按功能分类,不管如何分类,我们知道各种资源的来源和分布都非常广泛,涉及到诸多领域。

2.将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含义可以看出,有效性行为的发生地为“课堂”,评价结果为“有效”。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开展的问题,经过分析,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一些硬性的条件如教室大小问题、师资中男女比例的问题、学校生源问题、资金规模问题等,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笔者主要从弹缩性较广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正确的目标,所谓正确的目标是指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语文作为百科之母也不例外,教材中的单元目标约束着篇目目标,教师在设计时又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

2.2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语文作为实用性的学科,它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作用。在当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小学课堂里,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组织形式及其重要。

首先,开发与利用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学校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经过历史的洗刷和文化沉淀,必然形成它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潜在隐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而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是具象的物化资源,如:校园的文化环境与建筑设施(文化走廊、壁画、名人名言、黑板报、读报窗、宣传栏、校史展览馆等)、图书馆(如各类藏书、画册、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植被苗圃及建筑物等,校园环境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是人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指学生与教师。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是课程设计和创新的主角。而优秀的语文老师本身还是个 “百宝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极富智慧的“活”的课程资源。所以他们不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甄选、开发积累和恰当使用,而且从语文教师自身是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作为课程资源却常常被忽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及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定的教育需求、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都是可开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三是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理解内容和体验情感,并举一反三领悟到教材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并创新的使用。新教科书包含丰富的人文素养、学科文化等课程资源,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好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挖掘,创新的使用,它的价值才会最大限度显现。

2.3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落實有效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预习、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五个。

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十分重要的环节,贴切的导入语,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刚上课时散乱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思维,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主题探究环节,“主题”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这一主题,“探究”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对该主题内容的学习和探究。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新课程之所以用“探究”这一词,更多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与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 一个人的思考或者说思维的开始是由问题带来的,在课堂中也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能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

强化巩固环节:强化通常是与主题探究同时或交叉进行的,巩固环节在主题探究之后,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所以这环节要求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重视基础复习与情感提升相结合。

总结拓展环节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收尾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所学的归纳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更是一个启迪学生的过程,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开拓新思路。教师在这环节中可以合理利用如“问题”这一资源,设计成发人深思的问题或突然设置疑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再次探究以达到升华。

2.4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有效的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考试是教师常规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步骤。作业能及时地传递、反馈出学生对知识能力的习得和掌握情况。教师布置作业应考虑是否有助于他们语文的学习和拓展延伸。

传统的语文作业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时常常直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配套练习册的题目作为学生的作业,仅关注量的多少而少关注是否适合学生去做。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其作业的布置也应关注这一点 。单纯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不是积累、掌握、运用,长期如此会扼杀学生求知的欲望,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思考其内容的多层次、形式的多样,更要注重实践,此时也更需要发挥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

总之,从课程资源的视角去探究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短短的文章能涵盖齐全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对于我们而言,以上的探究方向都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只有老师引导得当,学生才会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向良性循环去发展,语文教学才会呈现出实效。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4):56.

[2]代豫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浅谈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J].《科学咨询》2010(11).27.

[3]李静静.当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