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7-14 02:34柴仲学周银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教育专业

柴仲学 周银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体医融合已成为新时代的健康新主张、新理念,而践行这种理念、实施这种过程需要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也不应缺席,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医融合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四个层面研究,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长足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体医融合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zz20170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226-02

1.前言

体医融合的理念伴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步伐已渐入人心,为人们所了解。其实体医融合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萌芽,当时倡导“身与心的健康”的青鸟健身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之后历经三年的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五洲健身会整合健康管理专家、运动专家、营养专家,完善了“体医结合”的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再者随着这十几年的发展,这种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到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建立,小到基层老百姓的心中理念的植入如广场舞如火如荼的开展,体医融合的理念实现了由理论构想向实践飞跃的新阶段,这种飞跃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也理应作为时代的先锋敢于感知、敢于尝试并能以此为契机拓展办学新定位,提升办学新质量,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一个与体医融合理念有比较紧密联系的专业,其在这种时代的红利面前也应敢于尝试、敢于奉献、敢于担当,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正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向宇宏、李承伟在一篇题为“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中所阐述的那样:“建设健康中国,体育不该缺席”,而且在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这也使得其在近年的两会上也成为了熱点话题。众所周知健康是一种状态和过程,而且这种状态和过程是一直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幼儿到老年这一切都是在四季的更迭中寻找着最完美的平衡,一旦失衡,身体就会出现异样,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体育是一种权利但更是需要终身引导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体育的特点、把握体育的功能,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必须相伴终身,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从幼儿的体育教育、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再到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开展,而这其中体育教师无疑会被需要,体育教育专业无疑会承担沉甸甸的责任,通过体育教师正确理念的传递和引导,会让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有更为系统的认知、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能实现老年阶段的身心发展的新和谐,鉴于此,体医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模式,如何让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体育教师更是值得每个高校深思,这也正是此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体医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1从课程建构出发,注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兼顾实践,凸显体医融合理念

关于课程的说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学者吴清基、林淑贞把其定义为: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设计之下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学习经验和活动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是有目的进行建构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通过不同目的的引导,可以进行不同的课程建构,反过来课程建构又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建构也不例外,为了凸显体医融合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其也要不断创新,不断摸索,具体如下:一、从顶层设计上实现体医融合理念的对接;关于顶层设计的说法,曾迪琰教授在其著的《解析顶层设计》一书中这样解释:“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的实现目标,其具有顶层设计性、整体关联性、实际可操作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顶层设计成果一定是可实施、可操作的,具体就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体医融合接轨,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要与体医融合接轨。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实现体医融合理念的贯穿,也就是在课程内容实施上把体育育人的范围进一步深化,不仅要注重体育教育专业课的传递性更要注重其塑造性,也就是让学生不但会教而且能够用知识和技能完善自身和他人的身体,进而实现未病先医,体医的最佳融合;三、从课程实施手段上力求资源共享,实现体医融合理念深化,随着新时代教学形式的变化,慕课、微课等形式已经出现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推送课件,完成更多和体医融合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更多是利用资源来提升自己,最终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与体医融合的深度融入。

2.2从大学生特点,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造体医融合活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实施的主体更是创新的主体,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愿意接受新挑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而且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主要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密不可分,因此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活力,为体医融合创造活力也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具体如下: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如参与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幼儿体适能锻炼、社区体育活动的展演以及体育社会公益的参与,提升不同人群的健康意识,从而激发和创造体医融合的新活力;二是通过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体医融合相关的微课制作,然后通过不同的融媒体进行合理投放,如抖音平台、快手平台,教学微信群等,从而成为体医融合的践行者和推广者,为体医融合创造新活力;三是通过教学展示,激发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且生命在于运动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真理,但是运动本身又是艰苦的过程,这使很多人望而却步。鉴于此通过不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展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相关思考与讨论,激发创新,形成共鸣,最终提出解决提出解决不同群体体育与健康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他们敢想、敢做、敢新,为体医融合提供不竭的动力。

2.3从教师内涵出发,整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知识,拓展体医融合技能

教师从古至今都一直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存在,有了教师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教育,其各种理念的传承同样离不开体育教师,体医融合理念的传承与发扬一样如此,尤其面对我国少年儿童体质状况。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高血糖检出率为66.6%,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3.2%,脂肪肝检出率为16%,高尿酸检出率为39.7%,有些方面已超出成人的检出率。面对这样的数据,体育教师不能坐以待毙,积极行动起来无疑是对体医融合的最好实践,因此此种情况下应正如龙佳怀、刘玉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一文中所说:“应大力宣传主动健康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把体育运动前置,把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健康的重要手段,,加强健康理念培养、健身科普知识传授,提升体育文化传播者、体育教师、家长传授健康理念及科学健身的能力。”此时,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应首先从教师的内涵出发,整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知识,拓展体医融合软技能。从理论知识层面,加大体医融合相关的幼儿体适能、青少年体适能、保健、运动处方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内化、升华进而演变成需要时能用得上、用上时能会应用的教师能量、教师软技能;其次从技术实践层面应注重技能的多样性和实时更新,拓展体医融合硬技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传授体医融合的理念更多是通过身体力行践行体医融合,这需要扎扎实实的本领和过硬的技能做支撑,然而时代在发展,体育技能的呈现形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以确保运动技术的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小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教,还要不断通过课程资源的学,以确保体医融合硬技能的形成;再者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使培养出的教师能教、会教,还能使授课对象认识健康、愿意健康、主动健康,实现专业知识拓展技能,技能促融合。

2.4从社会需求出发,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特色技能工作室,筑牢体医融合平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应然与必然,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存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选择的应然与必然,面对体医融合的大趋势,各行各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变成了主动的认知与行动,也正是在此时社会上各种资质的体育技能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查阅的文献来看,体育特色工作室在中小学建立的比较多而且多为名师体育特色工作室,其定位主要是从事教学的研究,但作为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同样可以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工作室,为教学服务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体医融合搭建平台、筑牢平台,这正如马军在“源于创客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场——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例”一文中所讲到的:“与大学创客空间相比,体育技能工作室除了具有开放、共享、协作、创造等创客空间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一下特征即学生主导、协作实践、项目多样、与课程相关。”第一,通过学生主导可以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把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体医融合提供物质支撑,让学生积极践行体医融合的形式;第二,通过协作实践让学生加大与外界交流沟通,吸纳新知识、新理念,为体医融合提供实践支撑,让学生与体医融合共融共进;第三,通过与课程相关的项目多样的工作室的运行为体医融合提供平台支撑,让学生在构筑的平台中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与此同时把光和热传递给想要健康、需要健康、重视健康的人,从而实现体医融合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的飞跃,由理念的植入转变为行动的平台,从而为体医融合立体化、全方位发展做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应有的贡献。

3.结语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人类渴望健康的共同诉求,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青少年体质的历史使命,面对这样的机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责无旁贷,其可以从课程建构出发,注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兼顾实践,凸显体医融合理念;从大学生特点,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創造体医融合活力;从教师内涵出发,整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知识,拓展体医融合技能;从社会需求出发,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特色技能工作室,筑牢体医融合平台,并最终实现体医的大范围融合、宽领域融合、新特色融合,为体医融合做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新时代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迪琰.解析顶层设计[M].东方出版社,2016:1-50

[2]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06):91-97

[3]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05):76-79

[4]马军.缘于创客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场——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例[J].体育学刊,2017(05):76-79

[5]汪波、董杰、盛磊、朱美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03):30-31

[6]张文亮、杨金田、张英建等.“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健康综合体的建设[J].体育学刊,2018(06):60-67

[7]古倩、黄涛、程蜀琳.“体医融合”视域下“运动是良医”的再认识——历史、现状和争议[J].体育科研,2018(01):48-55

[8]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05):16-22

[9]冯振伟、王先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产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共生路径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10):1-7

作者简介:

柴仲学(1964年5月-),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副教授、现工作于长治学院体育系,体育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体育教育专业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老龄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