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文本解读

2020-07-14 02:34容旖旎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冯友兰解读

容旖旎

【摘要】关于此文的解读,知网里论文大部分以“人生的境界”为主题展开,教学案例中也大多将重点落实在“人生的境界”上,大加拓展各种关于“境界”的内容,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却多有欠缺。本文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思想,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关键词】冯友兰  人生的境界  圖式逻辑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此文解读,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解读都以“人生境界”为主题展开。笔者在反复研读后发现,如此切入,并不能很好地梳理全文,难以理清文章结构,往往容易疏漏。

二、文本逻辑探寻

在第一段,作者已告诉我们本文要议论的是“哲学的任务”。作者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并且,本文是要“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我们可根据“我曾提出”这一句话推测,作者可能已经在别的文章中专门论证过这个问题,本文是以文化随笔,即议论性散文的形式来对这个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抓住了“解释”这个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据此进行推测了。《现代汉语字典》对于“解释”一词释义如下:(1)分析阐明;(2)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由此可见,作者要在文中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个观点的含义、原因及理由。

我们首先把这个观点当成一句话。要想解释清楚一句话,首先是关键词,或解释其中晦涩难懂的词语;其次,解释句间关系,搞清句子结构;最后,解释表达技巧,由此我们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这句话中,关键词是“精神境界”。可我们发现,作者在第2段并未提及这个概念,而是提到“人生境界”。这段话可以分为三层:“人生境界”的概念/“人生境界”的分类标准/“人生境界”的分类。在第3段到第6段,作者分别阐述了以“觉解”能力为分类标准得出的四类不同的人生境界分别有何行为特征。在第7段,作者将这四种境界归为两类:自然的产物、精神的创造。由此,我们得知,“精神境界”是“人生境界”中较高层次的那两类。

按照解释一句话的步骤,接下来作者需要解释句间关系。这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谓语部分是陈述主语部分的。谓语部分包括动宾两部分,“是”为判断动词,无实际意义,所以重点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解释这个动宾关系,就要解释“谁提高?为何能提高?如何提高?”在第8段,作者谈及对于天地境界,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了解了宇宙,才能到达天地境界。而对于道德境界,也需要哲学,因为到达了道德境界的人是指觉解了道德原理的人,而觉解道德原理,就需要哲学。因此,这一动宾结构也解释清楚了:因为哲学能给予人觉解,而觉解能力与人生境界成正比,所以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通过提高人的觉解能力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第9段,作者用国人熟悉的“贤人”“圣人”概念阐释了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并说明,哲学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作者做此说明,并非重复繁冗,而是切合“解释”之意,用熟悉的概念来对应陌生概念,读者更易明白。

逻辑上来说,文章已完成。可后面还有两个段落,它们分别是谈什么内容?

我们先看这两段话的内在关系。最末段开头说“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前两段肯定是谈原因。带着这种预设,我们再读前两段,就可发现:1.在“出世”方面,中国哲学中“天地境界”的最高成就已超越了柏拉图所言的“理智世界”,比它更深广;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外国哲学能做到的,中国哲学都能完成;2.在“入世”方面,强调“觉”的意义,不需要表演奇迹,只要在平常生活中拥有高度的觉解,就能构成他最高的人生境界。结合第12段,作者言及“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在未来也是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任务的。

总结三个段落来看,作者是在解释这个观点的可行与严谨。既然是论点,就要足够严谨。检验一个观点严谨与否,可由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将来,这个观点是否都成立?二是空间维度,是否放之四海皆准?作者通过末三段解释了哲学不仅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个任务。至此,对于这个观点的解释才算周全。

结语

学习完此文后,我布置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贯彻冯友兰所言的四种境界?”。有一位同学的话让我很是触动:“在生活中,我们难以到达天地境界,道德境界貌似也遥不可及,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功利境界。但功利境界界域宽广,我们应以利己不损人为底线,以利己利人为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想,这就是学习此文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63—65

[2]付媛.魏书生的《人生的境界》课堂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8月,第34期

猜你喜欢
冯友兰解读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