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020-07-14 02:34尤卫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质量

【摘要】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职业指导的开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就业率为目标的短视价值趋向,该课程的目标实现也受制于课程设计原生缺陷,应当引起业界关注。本文试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认为应该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调整课程设计结构,将贴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指导理念融入课程设计的全局,将职业指导思想融入教育全程;在教学理念实现中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和指导全程化,加强“三师型”队伍培育;克服职业指导的短视心理,加大对职业生涯发展追踪与服务的关照和落实力度。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  质量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18-02

一、职业指导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的职业指导模式存在以就业率为目标的短视价值趋向

目前的职业指导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毕业年级能否实现成功的升学或就业衔接,具体的评价指标为“就业率”。以当前的评价标准,就业率就是高校的生命线,就业率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各种绩效评估,低就业率专业也会面临减招、停招的危险。对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主管部门以及开设时间进行梳理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归属于学校的招生就业部(处),指导内容集中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毕业生思想教育、劳动权益保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及提供供需方会面平台等方面,开设时间一般在在校学习期间的中后期阶段——这样的职业指导模式导下进行匡正引导;在择业理念上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妥协于经济形势,合理调整求职预期,尽量先就业再择业——可以说,综合各方面特质,这体现出当前的职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以完成就业率为目标的短视价值趋向,势必会影响课程效果。

(二)职业指导课程设计存在原生缺陷,导致课程目标实现受制

1.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单薄,尚未实现和专业课程的渗透融合,故无法真正实现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目前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参考书目较少,课程内容为单独设定,与其他的专业课程无理念的渗透和交叉,在顶层设计方面缺乏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能力提升作为职业指导重点的大局观念,未明确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使职业指导课陷入孤军无力的局面;相对于课程内容设置,低学时设计的职业指导课(一般不超过20学时)也令该门课程陷入尴尬的边缘化“副课”地位,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使职业规划类课程本应实现的经验指导功能大打折扣。

2.职业指导师的从业标准较低,导致专业指导功能受限。

对目前担任就业指导课授课任务的教师进行调研发现,目前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多是有一定的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经历,在经过一定学时的泛化培训,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即可担任(通过率较高),普遍缺乏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学科背景,故在职业适应、自主创业指导、就业心理调试及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常如蜻蜓点水,无法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

3.课程安排概化粗放,课程设置未遵循客观实际。

比如“学业规划”部分,本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即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从而为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相关内容的教学,极易落入敷衍应付之嫌;此外,对后续教学产生影响目前的大学生中期职业发展追踪,主要的开展方式是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毕业生三年内薪资增幅、职称晋升情况、发展方向是否对口、工作是否稳定的泛化的大数据调研,欠缺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进行个体跟踪服务。

以上这些短板均隶属于职业指导课程的原生缺陷,如若不从根本上进行革新,必将导致课程目标受制于当前的教育制度,无法真正伸张职业指导理念。

二、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導的可行举措

职业指导课程的宏观设计缺陷及指导模式存在功利取向的现实境况,应当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教育制度革新的高度审视职业指导的设置形式和开展模式。将职业指导思想融入教育全程,真正体现职业指导的“全人生教育”和“全程化教育”理念

“全人生指导”思想是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对青年进行教育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他指出:“中学教育的目标,不仅须使学生将来能升学,也须使学生将来会做事”。这一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舒伯在生涯发展理论也指出,少年时期的职业生涯成长阶段的任务是完善自我形象,发展自己对工作世界的态度,并逐步了解工作对人生的意义。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展现出对职业取向的兴趣和探究意愿。在这样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关键时期,非常有必要对该群体进行人生发展道路的方向性指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能在这个年龄阶段即引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相关知识,通过个人评价、性格测量、职业倾向性测试等帮助学生客观自我认识,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潜在特质,认识性格、气质等对于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理性确立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进而实现多年后成功的人职匹配。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超前职业指导是具有极其有效的战略意义的,值得尝试和推广。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此职业指导思想要贯穿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应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亦应根据指导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突破口,力求使学生在专业的全程指导、平台的合理搭建下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二)加强“三师型”队伍培育,在教学理念实现中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和教育的全程化

统观高校承担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结构,多由招生就业中心的工作干部和各教学系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教学形式也都是任课教师独立承担职业指导各个版块的授课任务。虽然执教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由于欠缺指导对象所在专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故往往只能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角度进行泛化的引导,授课重点也多集中在评测工具使用、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和求职技巧等方面,无法真正介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导致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限于教师队伍的学缘背景和课程呈现模式。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现状基础而言,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务必要转变工作重点,将职业指导的服务形式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角度转变为与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相关的载体建设上来,并从宏观人才培养计划上进行教学革新。在切入点选择上,基于双师师资队伍认定基础进行三师型队伍建设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目前各级教育机构都在着手进行双师型教师认定的相关工作。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对何为“双师型”教师,大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双师型教师应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同时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师型”教师指的是同时具有职业生涯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从业资格上同时具有教师、工程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或就业指导师)的能力储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相关平台课程学分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故可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引导学生分析职业形式,养成对自身情况和职业环境进行客观评估的意识习惯,促使学生处于安闲状态的职业意识上升为主动的、自为状态的学习和择业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目前的职业指导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也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大有裨益。

(三)克服职业指导的短视心理,加大对职业生涯发展追踪与服务的关照落实力度

专职职业指导师的服务工作应延伸到学生的职场时代。

最早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职业指导理念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意识体系。在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他们的工作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而且也对步入职场的毕业生提供持续服务——客观而言,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占据人生的大部分生存阶段,理想状态下的职业指导是伴随人的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行为过程。故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而言,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只是一个阶段目标的达成。当然,按照目前的对职业指导的投入力度而言,关照毕业生的长达数十年的职业发展尚不现实,但是对初入职场,职业前景尚未明朗的毕业生提供服务支持的做法是可以推行的,亦可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在初次就业时我们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就业环境,调整就业预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理念。而随着毕业生初涉职场的角色转换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多数“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内“跳槽”,这与工作单位的机制、学生本身的人职匹配自我调适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学生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他们就极力图求摆脱现有的角色定位,在现有环境下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调整。因此,可以结合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三至五年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对该群体进行职后职业指导服务的实现途径上,可以采取加入毕业班QQ群、微信群,以持续关心关注和实时解答(面谈、通讯、在线答问)的方式展开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毕业生更快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而且可以通过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和追踪服务,为之后的职业指导开展积累就业市场资源并提供改进依据。

此外,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即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对象仅限于在校学生,但由于调查对象尚未步入职场,对获取知识的有用性并未进行实际验证,故调查结果往往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建议将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调查延伸至毕业生的中期追踪,在毕业1-5年的毕业生中进行对大学期间接受的职业能力提升教育的满意度调查,这样的调研结果有利于学校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合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职匹配程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尤卫玲.增强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5):244.

[2]就业指导之痛源于其地位“副业”化.網易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14/0513/11/9S4EH6QU00014Q4P.html,2014-05-13.

[3]刘晓玲.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J].河南教育, 2010(8):78-79.

[4]周颖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姜莹,张晓鹏.美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经验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 2010(2):104-106.

作者简介:

尤卫玲(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质量投诉超六成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