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的动因、现实性及应对策略

2020-07-14 08:44吴纬地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扩招生源就业

吴纬地

摘 要 高职大扩招是2019年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做出的一次重大改革,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拓展的内在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是直接动因。从现实看,传统生源无法成为扩招的依托点,社会生源特别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将成为扩招的主要对象。通过此次高职扩招,会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方向的转型。为应对扩招,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三方面做出全面的转变或重构。

关键词高职教育;扩招;就业;生源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此次大扩招的政策部署,并不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改革板块中,而是被列入“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2019年5月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高职扩招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高职扩招的报名、录取、考试、生源分配等问题做了详细说明。如何保证扩招后教育质量不下降,以及能够针对不同生源进行多样化教育等问题,给各高职院校带来了挑战。

一、高职扩招的直接动因

高职扩招,虽然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期待,希望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扮演探路者的角色。新世纪以来,国家启动了多项高职教育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计划,促进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本教育模式的形成,使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逐步面向工作场域,进一步密切了产学之间的关系,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紧跟市场、产业、行业的意识。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确立了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评价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体设定了20个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使得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和产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如今,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逐步确立了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优势,在很多领域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独特优势。截至2018年底,全国大约有25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1000多个涉农教育专业,能够完整对接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每年能够为乡村培养近4万名人才[1]。第二,在服务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有特殊优势。高职院校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县域,5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而且这一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县域扩大招生规模,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的贡献较大。高职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的布局,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并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作为扩招的主要生源,实际上就是为了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按照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基数以及社會新增的就业人员基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解决1100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在经济下行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就业较为困难,下岗失业也难以避免。同时,在一些制造企业中,技工又比较短缺,熟练的技术工人及新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用工荒和就业难造成的矛盾现象,充分表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供需失衡[2]。因此,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认可,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扩招的现实性问题

(一)传统的生源难以满足高职扩招的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高峰渐过的时代,适龄学生基数不断减少,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生源从何处来,是扩招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近些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79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38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6%。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界定为40%,但这一目标在2015年就得以实现。基于此,国务院修订了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将其界定为50%。无疑,通过这次高职扩招,50%的目标将会很快实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以及界定目标的提前实现,并不是因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而是因为适龄人口基数的下降[3]。换言之,以入学人数为分子,适龄人口基数为分母,在分子没有扩大而分母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分值自然是扩大的。2018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显示,超过一半省份的录取率已经超过90%。在很多省份,不仅高职院校招生困难,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招生也同样困难。《中国教育报》在2018年对全国4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录取后学生不报到率已经达到15%~20%,报到率低于70%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生源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初中毕业生人数从2008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普通高中生人数基数自然不会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以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生源难以满足此次高职扩招需求。

(二)社会生源将成为此次高职扩招的主要生源

政府工作报告将此次高职扩招界定为“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一种工具,并明确提出扩招的对象要向社会生源倾斜,重点招收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工人。2019年5月初教育部发布的《方案》中对此次扩招的报名及招考办法做了明确规定,鼓励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积极报考,并在招考方法上要按照不同群体的实际文化水平和技能差异来实施差异化招生。上述群体也恰是我国目前社会就业中比较困难的群体,这些群体作为高职扩招的主要生源,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职扩招面临的生源不足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安置在过去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尽管国家政策要求各地政府在稳定就业的过程中要优先安置退役军人,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很多中西部地区无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为此,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退役军人服务部。在政府机构精简的大背景下,该部门的成立,使得退役军人安置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职能。据退役军人服务部的数据显示,该部门从2018年4月16日成立至今,已经安置了8万名军转干部、40多万名退役士兵、3500名复员干部和1000名退休士官及军休干部的就业。加大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力度,是提升其内生发展力及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路径。将退役军人作为此次高职大扩招的生源之一,可以发挥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大大提升退役军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下岗工人。在国家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会导致部分传统行业企业的工人下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8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在册失业人员达到985万人,失业率为4.9%。近5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在册的失业率平均维持在4.1%左右。对下岗工人而言,能够参加高职院校的职业再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从事新兴行业的技术技能,是实现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重要手段。

第三,农民工。整体看,近些年来我国农民工总数不断增长,但很多企业的招工难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人数虽多,但缺少一技之长,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2019年联合发布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81亿人,过去保持了30年的东部地区农民工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速开始回升。换言之,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呈下降趋势,分别比2017年减少了65万、58万人,下降幅度接近1%。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下降,与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有关,对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4]。最近几年这些地区的用工荒就是例证。

整体看,一方面是上述三类人员就业并不充分,但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的高技能人才又比较匮乏,这是一种供需失衡的矛盾。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有着更多需求,2019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城市公共就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市场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有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与2017年相比,2018年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能人才和技师的需求增长了16.3%和7.2%。面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的失衡,如果能够通过高职教育扩招提升上述三类人员的技术技能,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就业困境,还可以有效解决高技术技能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问题。

(三)高职扩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转型

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意味着在现有招生规模上再增加30%的招生量。高职院校是否有如此大的承载能力,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着师资队伍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等也可能无法跟上。在近些年的优质、骨干高职院校评估过程中,很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达标率比较低,部分学校的达标率不足50%,这在一些涉农职业院校中尤为明显[5]。

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供需结构也存在一定失衡:第一,高职院校以学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并未完全改变,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对应,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与现实工作岗位脱节。第二,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之间缺乏对应性,大量的课程内容与现实工作场景并无直接关系。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偏少,无法提升课程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第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较匮乏,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比较少,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对教师能力和经验的要求。在当前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扩招100万人的巨大压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及办学模式的转变。

三、高职院校扩招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扩招正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完成扩招任务,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以开放的姿态来吸引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中,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开放化办学,为高职教育发展奠定后续动力。一是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或是社会亟需的紧缺型技能行业,政府办学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其他行业或专业,政府应加大法律及政策供给,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培养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甚至国外机构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资办学格局[6]。二是要完善多元化、开放化办学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民办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地位,细化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优惠政策,为社会教育投资者的收益回报提供制度保障,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三是构建多元化开放办学体系治理模式。高职教育在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多元共治模式,健全企业、行业参与及学校联席治理机制,加速改革校企合作、校地共建机制,在共建基础上,充分保证投资者的治理权,推进治理主体及体制机制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为高职扩招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二)调整培养目标

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及时作出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回应社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的需求。第一,要淡化专业对口的思维,拓宽专业覆盖领域。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專业划分上极为细致,人才培养口径较小,基本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应的是企业的岗位。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视野,也弱化了学习者的岗位转换能力及学习能力。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扩大专业口径,以产业集群作为专业基础,摆脱岗位对应专业的对口思维。第二,注重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关注学习者生涯的持续发展。如今,高职教育需要从就业导向向生涯导向转变,致力于将知识与技能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岗位转换能力。第三,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业技能。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这三类生源的创业意识与思维,提升其创业技能与能力。第四,注重学习者通用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岗位变迁的加快,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倡导一专多能的模式,按照技能的通用性、全面性、综合性要求,培养学生对于多个岗位、多种技能的适应能力[7]。

(三)重构课程组织形态

应对高职扩招,部分职业院校过于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而不注重课程内容的组织。对于课程体系而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是关键,即按照哪种逻辑来组织扩招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课程体系与转型后教育形态的对应性。课程体系重构的主旨并非要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课时比重问题,而是要解决在现有课时比重的情况下两者内容脱节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就如同是“两张皮”[8]。高职院校之前是按照学科为逻辑主线来组织实施的,以追求知识的体系性、完整性为目标,对于知识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不关注。如果不改变这种按照学科为逻辑基础的课程组织形态,仅仅增加实践课的比重,无法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衔接,也不可能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实际上,以工作岗位为逻辑基础来组织课程体系是较为合理的,以工作岗位作为逻辑基础并不是要否定学科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而是强调或突出知识在应用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扩招后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来选择对应的知识与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提升知识和技术的针对性。

由此,要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模式,打破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思路和顺序。第一,重构课程模块间的关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需要调整公共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建构动态化的调整机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不同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基本知识的需求,突出岗位、行业转换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第二,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比例。高职院校要改变学科逻辑的课程设置思维,适度降低基础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提升应用性知识、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比重,加大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第三,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扩充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适当压缩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通用技术、技能方面选修课的比重,突出这些课程的职业性与专业性色彩。

参 考 文 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胡文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政策困境与政策选择[J].成人教育,2018(2):63-66.

[3]刘继安,陈志文,李马英夏.高职教育扩招:一个社会治理角度配置教育资源的案例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9(4):6-9.

[4]汪建华,范璐璐,张书琬.工业化模式与农民工问题的区域差异——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4):113-140+248.

[5]任聪敏,石伟平.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1-24.

[6]李政.价值转向与制度变革:2030中國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5):15-20.

[7]郑亚莉,米高磊.百万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兼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风险[J].职业技术教育,2020(9):8-14.

[8]余韵,徐国庆.知识论视角下高职学校专业群平台课程构建的难点与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17-21.

猜你喜欢
扩招生源就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我国高校负债形成原因探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