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华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侧重点各不相同。通过解读三个不同时段教育政策中对劳动教育的要求,管窥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育人重点。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心发生变化,《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明确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在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心的基础上,以新型农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制造业人才为例,探讨相关人才劳动品质的培育重点。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型农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制造业人才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并重点探讨的话题。本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规定,厘清其变迁的内在逻辑,明晰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重心。
一、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对3份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关于劳动教育要求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以不同时段的国家教育政策文本为例,梳理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表述,管窥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
(一)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劳动生产教育,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随着经济的恢复不断发展,但是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还是少数,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注学生尤其是各学段毕业生的体力劳动,各部委纷纷制订关于学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相关政策文件。1954年,青年团中央出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3],鼓励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劳动教育政策为劳动生产服务的基调。而劳动教育内容在中央政策文件中的体现,首先出现于1958年。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4],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方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文件强调,在一切学校中,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同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主张劳心劳力分离的观点进行斗争”。体力劳动得到重视与强化。文件提出要求,“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因为“参加生产劳动对学生来说,不论在德育、智育或体育方面都有好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一条正确道路”。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强调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至此,生产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重要地位,如“两种教育制度,兩种劳动制度”的确立。
(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并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为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开始转而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意识等自身价值的影响[5],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6],提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教劳结合”的思想不断丰富。
《纲要》提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可见,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不再强调学生的体力劳动,不再强调劳动直接作用于生产,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也是在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成为德育的一部分,德育包含了大量劳动教育的内容[7]。
(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世纪之交,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劳动教育带来新的内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8],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文件也对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给予规定,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3份政策文本的变化,说明了劳动教育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一步突显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时代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无论是“物质文化需要”,还是“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来创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指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篇定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地位,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得到彰显。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9],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劳动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劳动光荣,浪费可耻”观念深入人心[10]。但是,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为此,《意见》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得到强化,有利于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培养。
(二)明确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意见》提出“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五项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改革开放后,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11]。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意见》提出,“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指明了劳动教育育人的导向。准确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遵循教育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差别非常大。劳动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即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
强化综合实施。在各方作用上,劳动教育要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形成教育合力[12]。《意见》要求“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当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一刀切”。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
(三)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意见》从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五方面构建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比较以往的劳动教育政策要求,这一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打破以往分中小学和高校两个阶段单独制订出台文件的做法,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必须贯通。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要求“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无论是中小学还是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根据学段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做到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劳动教育。三是在内容上,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意见》重点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弥补以往“重脑力轻体力”劳动的短板;另一方面是“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以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重在价值理念的传承,重在育人导向的把握,重在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系的统一设计,重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发力。
三、在各类人才培养中如何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对新型农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制造业人才劳动品质培育的探讨
(一)新型农业人才
無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抑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人才既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也包括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等。近年来,国家围绕培养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就地就近转移培训,等等。为提升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13]。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目前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中,“离农”状况比较严重。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34167万人,同比下降2.87%[14],我国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还有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接近1900万,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不足5%;城市化进程、高校扩招等原因让农村人有了更多选择机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流向发达城市,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15]。新型农业人才短缺状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培养其具备一定的劳动品质,使其热爱农业劳动,为农业农村发展献力。
首先,培育其热爱农业劳动的情感。热爱农业劳动,是成为一个新型农业劳动者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包括学生在内的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要扭转这种局面,应当使农业从业者拥有热爱农业劳动的情感,这是劳动教育应当发挥的功效。
其次,培育其形成其投身农业农村的热情。在各级各类毕业生中,到农业产业就业历来不是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需要农业劳动者有投身农业农村的热情。热爱,是最好的教育,有投身农业农村的热情,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劳动教育应当在这方面发力,为他们创造与农业、农村、农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前景,自愿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再次,培育其拥有创新创业的激情。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必须把主攻方向瞄准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下得去”“用得上”的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样的农业人才,应当拥有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拥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能力。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二)现代服务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现代服务业前景广阔,将吸收大量劳动力。从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结构,都无法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老年服务业为例,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非常突出。据民政部的一项统计显示,参考国际养老照护标准,失能老人养护比例为为1∶3,约需要1000万名护理人员,而目前全国整个养老护工群体才100万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才30万人,拿到养老护理资格证书的仅3万人。据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系统(PADIS)测算,如果将居家养老、婴幼儿保育、高端家庭未来需求岗位和重度残疾人照顾需求的预测结果进行分阶段计算,预测得出2025年家政服务业需求量为4946万人[16]。
一方面是大量的需求,一方面是不足的供应,供需两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不愿意从事服务业,认为服务业是“低人一等”的存在。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来说,加强劳动教育尤为重要。
一是要培育其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是需要认识论、价值论和意志力支撑的一种精神。对内,劳动精神形成对劳动的神圣感和敬畏心;对外,反映了对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劳动成果的基本情感和行为习惯[17]。现代服务业从业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所以,首先要有劳动精神,这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是要培育其“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品质。现代服务业的从业者,必须不畏艰辛、不怕苦、不怕难,能够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劳动,对劳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现代服务业的从业者,只有具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才能更好的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是要培育其创造性开展劳动的能力。现代服务业人员也需要创造性。“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劳动还有高低贵贱吗?”“大学生当保姆是人才浪费吗?”诸如此类报道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说明现代人的服务观念也在转变。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提升了,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这些都需要从业者开展创造性劳动。
(三)制造业人才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国制造2025”所提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制造业人才应当具备怎样的劳动品质?
一是培育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在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却并未完全转变。“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存有“鄙视劳动”和“不劳而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这种状况下,制造业人才要有正确的劳动观,要认可“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要端正劳动态度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是培育其认同“工匠精神”。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素养基础缺乏,使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工匠精神缺失。制造业人才更要具备工匠精神,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进取创新的劳动品质,使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根植在每一个劳动者心中并成为其行动自觉 [18]。
参 考 文 献
[1]新时代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些新要求[EB/OL].(2018-09-11)[2020-04-25].https://www.sohu.com/a/253237151_3871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見[Z].2020-03-20.
[3]共青团中央.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Z].1954-04-2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Z].1958-09-19.
[5]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18-2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Z].中发[1993]3号.1993-02-13.
[7]陈静,黄忠敏.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6):33-3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1999-06-13.
[9]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EB/OL].(2018-07-09)[2020-04-25].https://www.jianshu.com/p/fcf47a660174.
[10]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8-12-27(8).
[11][12]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20-04-02(8).
[13]农业农村部回复王连增代表《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进留住高端农业专业人才的建议》[EB/OL].(2018-08-07)[2020-04-25].https://www.sohu.com/a/245682420_694654.
[14]2018年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34167万人[EB/OL].(2019-08-29)[2020-04-25].http://data.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9/0R9444OR019.html.
[15]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严重 成制约乡村振兴重要瓶颈[EB/OL].(2019-02-23)[2020-04-25].https://www.wdzj.com/hjzs/ptsj/20190223/950817-1.html).
[16]涂永前.勞动教育落实重在改造落后的劳动观念[EB/OL].(2020-04-02)[2020-04-25].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402/c429607-31658997.html.
[17]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9).
[18]徐健.劳动教育是奠定技能人才规格的基座[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8(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