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心上的葫芦

2020-07-14 02:50林巧芳
考试与评价 2020年2期
关键词:梳理解读朗读

林巧芳

【摘 要】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虽然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朗读时的快慢、轻重等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就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同时,品读重点词句,也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解读 梳理 朗读;

1. 宏观认识,整体把握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出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文中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会表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初步获得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2. 感悟文本,体会内涵

2.1 文本内容的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共四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却令人深思的故事。有一个人种葫芦,刚开始长势良好,后来葫芦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好心的邻居劝他要治虫,他也不听,后来蚜虫越长越多,小葫芦也掉光了。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要联系地看待事物,不能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2.2 文本语言的品读

本文语言朴实,直白浅显,通俗易懂,又不失准确生动。通过品读文中重点词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

首先,从课题上就能感受到种葫芦人的想法。《我要的是葫芦》,“要的是”三个字能感受到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重读落到“葫芦”二字,强调突出他对其他都不在乎。

接着,第一自段中“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中的“满”字,可以感受到叶子的长得很繁茂,说明葫芦长势良好,令人欣喜。还有,“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中的动词“挂”字用得非常形象准确,因为葫芦有一个较长的“嘴”,从藤上伸出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用“挂”比“长”“结”之类更好,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最后一句中的“每天”“几次”充分说明这个人全身心只关注到小葫芦,其他完全置之不理。

另外,第二自然段中“他盯著小葫芦自言自语”中的“盯”字,能从中感受到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关切,说明他注意力只集中到小葫芦身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葫芦还很小,他就寄予厚望,希望它将来能赛过大南瓜,读这句甚至有种“望子成龙”错觉,仿佛他面对的不是小葫芦,而是自家的孩子。

此外,文中有两个语气强烈的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两个句子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都反应出种葫芦人的内心想法,他对蚜虫的不在意也跃然纸上。

3. 教学有法,教学互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意思是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境而定,所以,最终还得是“贵在得法”。

3.1 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如形声字分析,加一加,减一减等。因此,识字部分可以放手让孩子多说,老师配合引导的方式,既让孩子有自主能动空间,也帮孩子强化巩固了识字方法。此外,二年级的孩子还是更多处于形象思维,因此,可以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插图中不同时期葫芦的生长变化和种葫芦人的心情变化。二年级孩子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拼音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因此,我们需要在识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各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2 教法、学法解读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合作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特别是文中带语气的的句子,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不同的作用。如课后练习第二题: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______________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______________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朗读时的快慢、轻重等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品读重点词句,也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4. 不囿文本,创新使用

课文的导入可以借助动画片《葫芦娃》,播放其主题曲。这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能瞬间激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过渡课文的学习。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学习热情,接下来的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在引导学生得到出他没得到葫芦的原因后,可以继续发散思维,老师可以先举一些事例,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身边人,身边事。有没有这样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的事情的情况。然后引导来思考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失误。这样,学过的道理不会高高在上,能融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其寓意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深深地刻在脑子里。

《我要的是葫芦》学完了,但不能只是学到葫芦,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把这棵葫芦种在孩子们的心上,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一个个可爱的大葫芦!

猜你喜欢
梳理解读朗读
企业管理类档案归档问题探究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