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0-07-14 02:29赵扬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自国家产生以来,就一直作为调节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个体力量集体化和国家化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国家性质和社会阶段的变化,爱国主义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在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爱国主义也正发生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承担起教育责任,以保证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而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这种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正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时代主题衍变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社会意识,也就意味着爱国主义本身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具体的历史实际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性质、阶段,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次,爱国主义是引导协调个体与国家关系的一种价值取向,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自国家产生以来,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除了需要制度、律法等强制力量的规定以外,还需要一种大众认同的柔性力量进行约束和倡导,以补充强制力量规定范围之外的空白,并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引导国家内部个体自觉处理好、协调好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而这种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要求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利益应该让位于国家利益。

最后,宣扬爱国主义的目的在于增强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引导个体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价值观,必须通过实践得以实现和自证,因此,爱国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个体内化,形成普遍的社会心理,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过程的自觉处理好与国家的关系。

(二)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主题的衍变

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主题也会不同。近代以来,我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爱国主义在主题上侧重不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機,中华民族急于推翻“三座大山”的内外压迫,使得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因此爱国主义主题反映为“民族解放”;1949年自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建设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大背景下,爱国主义主题呈现为“建设”;而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深入改革,逐步实现了“富起来”的任务,故而爱国主义的主题又与“改革”息息相关;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复兴”便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形势的变化

鉴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历史成就和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现实,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期,爱国主义在新时期背景下面临的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国内而言,我国经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阶段,当前正处于实现“强起来”历史任务的新阶段。历史阶段的变化,也决定着爱国主义在此形势下应当肩负起凝心聚力的责任,聚焦并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国际而言,和平和发展仍旧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关系的紧张越加突出,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同时,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英国“脱欧”、美国“AmericanFirst”等)也对爱国主义的存在(即“世界公民”价值)以及爱国主义的发展(即“国家公民”价值)提供了新的现实材料,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爱国主义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脱节

爱国主义的实现个体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但在实现过程中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脱节现象却由来已久,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主观认识有误,即对于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容等基本认识发生错误,不能正确区分和辨别什么样的认识和思想属于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概念混肴;爱国主义客观行为错误,即个体在践行爱国主义的过程中,或由于感性或由于利益目的等原因无法区分其行为的正确性,导致其实践违背爱国主义的现象;爱国主义认识和行为错位,即个体在认识上能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但在实际行动中,尤其是当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行为却违背自身爱国主义认识的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脱节问题,明确爱国主义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个人的脚踏实地的实践,更是认识和实践循环往复的统一过程。

(三)爱国主义文化心理与政治认同的偏差

爱国主义以个体存在的物质环境和族群归属为现实基础,以个体对于故土和乡亲的归属感作为情感起点,从而逐渐上升为对于共同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认同,最终产生对于政治国家的认同。但在爱国主义宣扬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政治国家的理解在个体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即在解释爱国主义时,将爱国家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人为割裂,这种情况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也不少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需要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合力,才生促使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爱国主义正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阐明爱国主义是文化心理和政治认同的统一,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离开政治国家而谈论爱国主义无疑是机械的。

三、充分发挥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对于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确保民族和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政治方向。就此而言,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处理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包含着政治关系和政治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其重要内容。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需要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在此背景下就其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以便实现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体系化。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从受众而言,可以分为普遍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前者是不区分受众即同通过社会氛围和政治导向对全体国民进行的显性和隐形教育,后者则是通过学校、单位等组织对于特定对象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后者。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不能作为一门单一的课程,而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配合着近现代史、思想修养、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内容,阐明爱国主义的原因、内容、方式等等。因此,爱国主义在高校的教育需要依据一定的载体形式存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提供了从史实到理论再到现实的课程设置、教育形式和实践安排等基本要素。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新时代背景的变化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更紧密的融合和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爱国主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

爱国主义的原始情感起点在于个体对于地域和族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的自然性的要求。因此,爱国主义的教育蕴含着民族和文化的共同心理,虽然爱国主义的内容从古至今由于社会性质和社会阶段的变化发生着变化,但其中关于个体和国家关系的文化基因却是一脉相传,影响着当前爱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高校学生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加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的背景,更利于高校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爱国主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

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引导处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包含个体与国家的权利关系和处理原则,这个关系本身就属于政治范畴,是政治关系,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就包括对形成政治认同的教育。同时,爱国主义中的“国”也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在现实中不存在抽象的国家,而应该包括政治国家,即包含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制等内容,正如邓小平所言“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由此可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政治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原理、品德、政治等方面课程的教育,其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在政治角度而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有利于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前新时代阶段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3)爱国主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一个国家的教育,包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等,必然受到国家性质、国家发展阶段以及文化传统背景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更明显的意识型态特征,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使之成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增添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在目的上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毕竟爱国主义并非爱抽象的国家,而是具有同样文化基因的具体历史阶段下的国家,包括这个国家现有的文化、政治等内容,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绍元,杨平.新时代的新爱国主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0(01).

[2] 王泽应.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8(02).

[3] 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4] 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

[5] 郑小东,文媛媛.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20年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2020-033)。

作者简介:赵扬(1991- ),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