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020-07-14 02:29王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明绿色

王淇

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中华民族素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点都主张要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自己规律活动,使用的时候要适度不可过度。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有力的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趋势、新挑战有了新的认知及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为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激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缓和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的呼声日渐高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资源的利用方式值得反思和升级。如何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使新型资源使用方式能够支撑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这将是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坚决不可以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突破口、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始终,从本质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和经济与发展间存在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表现出,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只对物质生活存在着需求,突破了原有的物质层面的需求。人民对生活环境、生态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展的重要目的是增加民生福祉,对于改善民生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就是改善民生,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为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不渝的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人民群众的提高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我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的资源短缺在环境方面存在的严重污染,致使人民群众的日常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身体健康受到了危害。比如:雾霾中存在的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呼吸系统。如何化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在生态发展方面的需要,我们也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寻找答案。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人类要想改造世界,在过程中必须自然和人类构成命运共同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保持敬畏、保护的态度,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走弯路。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与大会中也数次提到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在内部空间的优化使用,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相对均衡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节空间结构,为大自然争取更多的修复机会;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降低资源消耗力度,提高利用率,加强节约管理。同时注重环境友好型新能源的开发,鼓励推动新型能源与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节能产业、可替换新型能源研发等等。

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很重大的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构建人类的绿色家园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梦想,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信条。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就是构建生态文明,我们不能将大自然当作发展的绊脚石,不能违背忽视它客观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前提和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受自然界制约着,并为人类文明提供最原始的资料。如果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那么人类文明终将逝去。辉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步步走向衰败灭亡之路就是一个例子。其次,保护生产力需要保护环境,发展生产力需要改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因素所涉及生产力中的自然属性,同样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就是自然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成果不仅限于我国国内,也能更好地让全球人民共享。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实践路径

首先,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融合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生产力观念用来加强经济生产发展;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这表明,可持续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先进的生产力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现代化不可以忽略了自然界的客观运行与原始诉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检验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可不可以实现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要承担起生态保护的责任,保证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其次,绿色经济发展就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是一场经济理论的深刻革命。他要求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用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使传统产业经济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并有良好的发展状态与前景。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创新和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所推动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正处于重要节点。新的人性概念替代了以人为本的旧理念,新的效率、和谐、和持续发展目标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只追求增长目标。新型的绿色经济结构替代以前旧的白色农业模式、污染工业模式为主体的旧经济结构。

再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纳入政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要认真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职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融入到政府决策、法制法规、公民政治参与等过程中。” 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政府应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法可依是制度体系中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曾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对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绿色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国家治理在基于历史经验和别国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出台中国政策、中国对策,根据我国实际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全面系统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中,不仅能够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也可以成为中国积极融入国际治理体系的切入点,体现我国的大国风范及国际影响力,在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积極奉献中国智慧。

最后,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要努力使全民形成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文化,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文化。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宣传,并制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片,弘扬绿色、环保生活观,自觉抵制各种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要提高生态道德的文化教育,使人们能够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和毁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居民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绿色环境息息相关,既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又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养分,在倡导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优秀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