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张龙,胡晓丽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
彩色棉(Colored cotton)又称有色棉,是指棉纤维本身就带有天然颜色的一种棉花[1]。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环保意识和健康观念的不断提高,彩色棉因其具有天然的颜色,在纺织生产上可以不需要漂白、消毒、染色等过程,减轻了纺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小了对身体的危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彩色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必将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并且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彩色棉育种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外彩色棉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涉及美国、苏联、秘鲁、法国、墨西哥、埃及、巴基斯坦等20 多个国家。已经培育出淡黄、淡红、浅蓝、深褐、浅灰、米、棕黄、棕、红棕、紫红及绿等颜色的棉花[2-3]。但绝大部分彩色棉由于遗传不稳定,变异大,色素不达标,没有形成登记的品种。目前,已知登记的彩色棉品种有美国的FOX、BC 和哈萨克斯坦的CPK-1、CPK-2[4]。
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展彩色棉的育种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知我国培育的彩色棉品种有51 个(棕色棉33 个,绿色棉18 个),已经成为彩色棉研究规模和生产利用量最大的国家[5]。虽然我国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但是彩色棉的研究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在彩色棉研究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棕絮和绿絮颜色越深,就会出现产量越低、绒长越短、衣分越低,并且绿色纤维色素遗传不稳定,影响了彩色棉的育种研究进程。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1998 年开始进行天然彩色棉的遗传研究,已培育出新的彩色棉品种4 个。由表1 可以看出,已经育成棕色棉品种运彩8283[6]、TC-03[7]和绿色棉品种运彩3738[8]、运彩绿-1[9],弥补了省内空白,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衣分、绒长、比强度还有待提高,绿色纤维的马克隆值偏低,不能达到纺织工业要求。
表1 4 个彩色棉品种性状比较
目前我国现有的天然彩色棉种质资源一共有178 份,颜色只有棕色和绿色2 种[10-11]。在这178 份天然彩色棉种质资源中,陆地棉保存有85 份(包括棕色棉58 份、绿色棉27 份)、海岛棉保存有6 份(棕色)、亚洲棉保存有27 份(棕色)、非洲棉保存有2 份(棕色)、陆地棉半野生种(系)保存有58 份(棕色)。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有2 126 份[12],其中,天然彩色棉种质资源有27 份(棕色棉18 份、绿色棉9 份),包含墨絮、绿絮、红叶绿絮、鸡脚红叶绿絮、红叶棕絮、苏联棕絮、棕絮花苞、紫褐陆地棉等。这些材料色泽较深、无亮度,中熟,野生性较强,单株成铃数较低,为11.0~15.2 个;铃质量较小,为3.2~4.0 g;铃壳厚,衣分较低,为20.9%~28.1%;色泽遗传不稳定,不够鲜艳,纤维2.5%跨长在19.2~23.4 mm,比强度为11.6~18.2 cN/tex,马克隆值为2.4~3.4。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不断征集和引进各种新材料、新品种,在不断研究、纯化和改造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遗传改良,创制出新的种质材料。经过改良的24 个优良品系(棕色棉18 个、绿色棉6 个)连续参加2017—2019 年品系比较试验和品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18 个棕色棉中,有1 个品系(运彩-17)比对照石抗126 增产6.2%,皮棉产量接近对照石抗126 的有9 个,纤维长度28.0~29.0 mm,纤维比强度达到28 cN/tex 以上,马克隆值偏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对鳞翅目类害虫达到抗的有14 个,纤维色泽遗传稳定,鲜艳美观,表明棕色棉的遗传改良获得了较大的突破;而绿色棉则突破性较小,参加品系比较和品系鉴定试验的6 个品系,皮棉产量为对照石抗126 的60%以上,纤维长度30 mm以上,比强度为25.0~27.0 cN/tex,马克隆值2.6 以上,抗病虫,纤维色泽遗传不稳定。
研究并探索天然彩色棉纤维色泽遗传的特点及对其他性状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选取抗病、丰产、优质的白色棉品种(系)与之进行品种(系)间杂交、远缘杂交、复合杂交、回交转育等。但培育的彩色棉杂交后代(尤其是F1代)分离严重,郭宝德等[13]研究表明,利用半配生殖法可以快速稳定遗传基础不稳定的彩色棉杂种后代。转纤维色泽及其他有利的性状,在杂交积累优良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选育,针对目标性状,连续选择鉴定、南繁加代,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多向、多点选择鉴定,符合育种目标的优株、优系送国家农业部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测定。
经过多年杂交选育出彩色棉新材料——运彩杂-1(棕色),其组合来源是K-1×垦棕5 号,参加2017—2019 年品系比较试验,综合3 a 调查结果,其生育期127 d,单株成铃12.6 个,铃质量6.3 g,衣分41.3%,均高于对照石抗126(分别为12.5 个、6.2 g、39.9%),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是对照的112.9%和116.8%,抗棉铃虫、抗棉花枯黄萎病,纤维绒长为27.6 mm,与对照相当,比强度为27.8 cN/tex,高于对照,显示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在彩色棉育种研究中发现,经过改良的彩色棉材料性状虽有提升,但棕色棉纤维过粗,绿色棉纤维过细,且成熟度差,强度更差,显然常规的选育方法很难再改进。
利用日益成熟的生物技术,将彩色棉中控制棉纤维色彩的基因标记并定位,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就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彩色棉育种家通过RFLP、RAPD 及SSR 等方法对彩色棉、彩色棉与亲本白色棉之间的DNA 分子差异进行了有目的、详细的研究。郭江勇等[14]以新彩棉1 号、新彩棉2 号和70 多份彩色棉材料为基础,采用RAPD 标记对彩色棉品种之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进行研究。张美冬等[15]利用RAPD 对12 个来源不同的彩色棉资源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彩色棉品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种质间的差异与材料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马轩等[16]利用SSR 技术建立了18 个彩色棉品系的DNA 指纹图谱,并进行了聚类分析,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品种间的系谱,并推断是否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吴立强等[17]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2 份稳定彩色棉新品系进行了品系之间的变异分析,结果得出,一类是通过种质资源间的系统选育所获得,另一类是通过杂交选育获得。凌磊等[18]和詹少华[19]利用SRAP 技术分析了彩色棉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为培育彩色棉新品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彩色棉育种不同于白棉品种选育,彩色棉纤维特别是绿色棉纤维色素在沉积形成过程中很不稳定,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必然对纤维产量和纤维品质有所影响。因此,纤维的色度与产量和纤维品质存在着遗传负相关。李永山等[20-21]研究表明,彩色棉的纤维色泽(棕色和绿色)是受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与支配的。目前通过培育,纤维色泽越深,彩色棉的绒长、衣分越趋向于彩色棉亲本;反之,纤维色泽越浅,彩色棉的绒长、衣分越趋向于白色棉亲本。打破或降低这种负相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是亲本的选择和选育技术的改进。通过遗传学方法研究棉花纤维遗传变异原因,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定点标记,来稳定纤维色素,并有可能找到除棕色和绿色之外的色素,期待培育出颜色丰富、色泽稳定的彩色棉新品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