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华
摘 要: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这种学习行为性质上的转变正符合新课改中所强调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标下倡导的新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其对于提高学生探究、创造意识和能力,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 选择适宜探究的教学内容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其中数与代数课程知识包括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比例、认识理解大数、认识理解自然数的公約数、公倍数、分数运算;图形与几何知识包括认识图形、线段、直线、射线、平角与周角、角的大小、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以及一些立体图形等等;统计与概率知识包括有简单的数据统计、条形统计图等其他统计图的运用、计算平均数、随机现象的发生概率等等。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已经开始由简单的认识行为向探究其中原理和内涵转变,因此不乏许多过于抽象枯燥的知识,那么就需要避免过多地重复性训练,以丰富的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究。
二、 完善课堂探究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
探究欲望的产生是开展有效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并且对于之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求知态度与学习习惯有积极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比较生动、形象的实物来引入课程内容,以此使学生产生质疑,进入思考状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相当多的知识内容都可以借助一定量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到多媒体信息技术,比如一些语言难以描述的画面就可以用到短视频或者图片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合理分组
探究学习多数情况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和实际水平之后对其予以分组分层。虽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具体落实到分组当中,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明确分工,比如实践操作、观察分析、检查总结等等都可以分派给不同的学生。
(三)调控进程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的实时调控,换言之就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当中就对课堂教学的生成进行全面预设。比如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预设,就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探究时间会占用到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多少,又是否会因为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时间向后拖延等等。再比如,学生在交流分享探究学习成果时,各小组之间出现不同的结果时教师应如何做等等。
三、 形成有效的探究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之前的所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常说的“一环扣一环”。这些知识间的联系是否能够让学生发现取决于学生对其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因此,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一节课的观察重点,指明需要观察的对象。其次还要告诉学生观察知识对象的哪些方面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好充分的探究准备。此外,观察的方法也尤为重要,如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等,在观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等等。敏锐的洞察力决定着探究式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有效性,也决定着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及相关经验对探究对象做出综合思考应是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从日常教学中来看,教师应习惯性地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在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尤其对于探究方案或是猜想假设是否还存在漏洞等方面要重点反思。
(三)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在其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环节上,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与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在“直角三角形”相关教学中,首先需要从普通三角形入手,来寻找其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在平面上用量角器进行测量,仔细对比二者的底和高,从而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
综上,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日渐增多。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等素养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思考,从而不断地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郁庚山.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118.
[2]黄丽华.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教师,2019(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