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所以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平心而论,这方面的改革也是在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是偏重于实验的自然学科,所以学生必须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物理现象建立起深刻的了解,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文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渗透实践
过去,初中物理教学中其实一直存在重知识、轻方法的问题,虽说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却无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通过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解决好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于知识点的内化吸收。这是一项系统化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一、 初中物理的特性分析
物理是一门兼具科学和自然双重特点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方式、运动轨迹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学习生涯的起点,因此并没有涉及太过于复杂的内容,基本都是对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力学的入门知识以及物体运动和产生能量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与日常生活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次初中物理还拥有较强的实验性,几乎每一部分只是都对应一个物理实验,所以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一现状同样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了物理教学难度,教师需要平衡好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进而使两者达到统一,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意义
虽说初中生刚接触物理,且对于其中涉及的知识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如果教师只是在讲概念、讲物理现象,没有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物理学习方法,他们其实很难会对学到的知识建立起系统、立体化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后期学到了更加复杂的知识,他们也完全对于知识点的内化、整合,所以实际学习效率根本无法保证。因此即便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角度出发,也应当提高对渗透方法教育改革的关注度,之后才能够为学生搭建起高效率的学习平台。再者,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走上社会后没有从事与学科相关的专业工作,那么学到的知识是用不上的,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下的学习方法则能够让其终身受益,这一现状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变化。过去,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的单一人才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不断推陈出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也决定了仅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将无法融入社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适当的方法论教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再者,围绕着方法教育而开展的教学改革同样实现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新理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落实实践,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的方法分析
首先是观察法。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依仗。进一步分析,观察法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以及有意观察法三种类型。教师将观察法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阶段,学生便可以发现相关知识点以及物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它将成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探究物理问题和知识点的核心动力。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其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实际教学中,若要渗透观察法,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并以此为参考合理地安排观察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感知性、关注性、关联性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考虑,由此出发完成细节层面的教学安排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其次是实验法。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其中涉及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物理原本就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很多知识点的教学都必须要以实验为基础,以确保能够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建立起正确的了解。具体来说,其中用到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法、实验推理法以及实验归纳法三种类型,它们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知识点,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区分。具体分析如下:①间接测量法,主要适用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平面成像规律以及声音的振幅和响度问题研究等内容;②实验推理法,主要适用于牛顿第一规律的研究、声音的传播介质研究等内容;③实验归纳法,主要适用于二力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光的折射定律等知识。以上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理清楚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实验探究技巧应用到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之中,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利用好实验法便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所以要提高关注度。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对于初中文理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认为文科就应该“死记硬背”,而理科则需要“无限刷题”。但是实践结果并非如此,文理科虽然在记忆模式和学科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其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是可以相互渗透的。以初中物理“压强”的这一章节为例,“绳锯木断,滴水石穿”这是语文书本上的话,但也恰好反映出了压强这一物理现象。通过对这句话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对压强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物理课本上许多定律拗口难懂,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佳,而通过人文学科的渗透,物理定律被转化成了通俗易懂的词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虽说初中物理中没有涉及过于复杂的物理知识,但其中却囊括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这为物理教学与自然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既应当借助于相应的引导、干预措施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背后潜藏的物理知识,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学习的舞台。要在特定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这方面的优化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但需要教师把控好物理知识中潜藏的自然学科特性,并考虑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光现象”这部分知识为例,其中涉及的光的折射、反射、色散以及平面成像等问题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理现象,所以在讲解上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光的折射”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事先准备了一只激光笔、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缸、一支筷子以及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首先利用激光笔在玻璃缸水面上进行了照射,并要求学生记录下了激光笔光线入水前的状态和入水后的状态。其次笔者将筷子深入了装满水的杯子中,让学生观察筷子入水后的现象变化。至此整体操作环节全部结束,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以上两个现象的共同点,并让其尝试分析了这类现象的原理。以上过程中,因为学生亲身观察到了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建立起了生动、直观的认识,其实这一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且将生活现象在课上进行集中展示,也帮助他们在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了特定的联系,可以引导其转变对于物理学科的刻板认识,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三)物理实验中的方法教育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渗透方法教育是这方面改革的重点,对此需摆正认识。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中潜藏的物理知识建立起更加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够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规律,进而构建起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声音在真空环境中的传播”这一实验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首先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在完全密封且没有破损的真空罩内。此时因为真空罩内还存在空气,所以还是可以听见音乐声。其次利用真空罩上附带的抽空装置逐渐将其内部的空气抽走,抽走空气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音乐声在减弱。现有的设备是无法制造出完全真空的环境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真空状态下,声音无法传播”的结论。再比如在“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粗糙程度是否有关”的实验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三个木板做的“小滑梯”,分别是光滑的小滑梯、质地相对粗糙的小滑梯和质地最为粗糙的小滑梯(可以在滑梯表面铺设一层地毯,借此增加滑梯的阻力)。之后在保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前提下让同一辆玩具小车分别从滑梯的同一高度滑下,之后再让学生纪录下小车分别到达滑梯底部的时间,并让其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以上过程中,学生从物理现象出发得出了相对合理的实验结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再者,这种“实践出真知”的问题解决模式也能够指导学生对于其他學科的学习,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其推广实践,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物理实验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关键在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切忌一股脑地将实验结论倒给学生,要让其主动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如此才能够让其掌握其中涉及的方法和技巧。
四、 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初中物理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落实好渗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各个物理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进而逐渐强化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力。文章笔者结合个人实际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科学地开展渗透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1]翁剑.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4):189.
[2]季佩景.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18(22):92.
[3]崔玲玲.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8(57):157.
作者简介:黄元富,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