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及探究

2020-07-13 09:32王流光
考试周刊 2020年5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文化

摘 要: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结晶,对于现代社会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仍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依据,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出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及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思考;渗透;探究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先贤所创造出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后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道德理念、思维方法均有着重要影响。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公民核心素质为原则,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既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中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精神文化修养的良好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相结合,必定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学生。

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既是东方文化之源,同时也是当代修身之所,历经五千年风雨后,仍有许多优秀精华文化值得学习、发扬与传承。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在《劝学》中勉励后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金缕衣》中也曾写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都传递出了应当珍惜时间、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价值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等都反映出了中国人对于坚贞友谊的看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也都传达出了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学习、友谊、生命价值等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发挥文化与教育间的协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及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新一代青年。

二、 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有机融合

(一)少年有梦,努力去追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作为学生“小升初”后的重要过渡教材,十分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课程中,着重讲解了初中时代对于学生的人生意义及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思想转变,顺利完成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变化,拥抱崭新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学习压力及学习时长也会较小学阶段得到明显提升,因此,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抵触、厌学心理,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此时就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之中,通过古代先贤追梦的故事,引领学生认识学习、享受学习,主动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与奋斗。以《少年有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匡衡出身贫寒,世代务农,却十分好学,有着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但追逐梦想的路途总是格外艰难,匡衡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白天需要劳作,夜间也无力承担灯油的价钱,严重影响了匡衡的学习进度。无意间,匡衡发现墙壁裂缝中从邻居家透过来光亮,匡衡便小心翼翼地扩大了墙缝,借着墙缝的灯光读书,并最终成为了西汉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官至丞相。通过对匡衡追梦历程的介绍,更能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梦想的坚持,现代社会的初中生生活条件远比匡衡优越,可供学习的资料与书籍更是数不胜数,更应取得比匡衡更高的成就,教师可以以此激励学生奋发进取,通过努力与坚持,缩短自己与梦想间的距离,少年有梦,并终将实现。

(二)榜样力量,引领学生享受学习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开始了对偶像的崇拜与模仿状态,此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将古代先贤作为偶像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身上所拥有的优秀道德品质及传统文化内涵,综合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效果。苏秦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许多初中生都曾听说过他挂六国相印,风头无二的故事,却不知风光的背后需付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因此在《享受学习》一课中,教师可以将苏秦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苏秦大起大落人生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习具有两面性,往往是由苦乐相互交织而成,苏秦正是经受住了困倦、懈怠、慵懒的诱惑,才最终学有所成,由“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成为了佩六国相印的合纵使臣。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学习不仅是教师及家长灌输给初中生的压力与负担,更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思想开拓的重要过程,只有承担住了学习带来的压力与考验,才能最终收获到成长与进步的果实。教师将古代先贤的实例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既引导学生“理性追星”,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积极的人生偶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热爱学习、艰苦奋斗的价值观进行了良好的宣传与传承,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笑对人生。

(三)引经据典,共建友谊之树

朋友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倾听者、支持者与陪伴者,如何正确交友并良好维护友谊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讲都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在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坚贞不摧、志同道合、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交友观对学生进行渗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建立友谊、呵护友谊,享受到友谊带给人生的快乐,与朋友共同成长。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琴艺精湛却鲜有知音,钟子期是一名普通樵夫,却能在伯牙弹奏《高山》的时候感受到山川巍峨,在伯牙弹奏《流水》时感受到江河浩荡,因此二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结为知己。次年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经染病去世,伯牙从此不再抚琴,但“高山流水”的情誼却传诵至今。传统文化中朋友间结交不在意身份、文化、年龄、地位间的悬殊差距,但必须志同道合、性格相近、兴趣相投,并且友谊一旦建立,往往伴随终身,甚至生死相随,与现代社会“酒肉朋友”“点头之交”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伯牙子期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多建立精神契合、志趣相投的友谊,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真诚、信任的原则,通过适度沟通,耐心倾听,杜绝攀比的方式维护友谊,朋友间互相扶持,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四)推己及人,感受生命的意义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生命及死亡初步形成了概念,但由于缺少相关经历,学生对于生命及死亡往往充满着好奇、疑惑甚至是向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更需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及死亡的沉重,引领学生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敬畏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在道德与法治课《生命的思考》单元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对待生命的态度与理念,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论语·卫灵公》中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均提到了“推己及人”的理念,教导警示后辈,自己不愿做的事,便不应推给他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喜恶外,还需关注并考虑他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而施之于人,与《敬畏生命》一课中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学生既不应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应漠视他人的生命,而是应当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通过传统文化的持续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传统文化中不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能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领会普通人的生命意义。每个中国人生命中都流淌着民族文化基因,守护国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三、 结语

初中是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过程,随着身心持续发展他们逐步开始了对人生、友谊、亲情、梦想等等的探索。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目,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人生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耳濡目染的渗透,更能促进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与接受效果,培养出道德品质优良,兼具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崟奕.增强多元学习体验上好“拔节孕穗”思政课: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6):69-70.

[2]杨超斌.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2):24-25.

[3]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217-219+195.

作者简介:王流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