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来,业界对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目前,生活化教学法在业界运用较为广泛且教学效果良好。为改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沉闷的现象,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作文课堂,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法
一、 前言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应重视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技巧,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及创新文化前沿的文明要求,以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要素质人才。小学是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及打下坚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语文作文多源于生活的特点结合目前新兴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写作进行培养,使学生累积大量的生活素材并运用于作文当中,这样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高水平文章。
二、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法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法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当中,而语文这门学科,究其根本,就是源自于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写作能力指导时要善于引导其关注身边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极易联想到自己身边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事情,包括喜爱、厌恶等情感,他们围绕该事物或事件便可顺利开展写作,也可提高学生在写作时的趣味,增强他们对写作的热爱。另外,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除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达到累积丰富写作素材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在引用生活素材时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提炼事件内容进行描述总结等过程加速学生写作能力与技巧的养成。
三、 缺乏生活化教学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大部分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时常常会忽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仅仅只是按照大纲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照本宣科地为学生传授书本内容知识,使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迷,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作文的积极性,还会导致他们认为作文是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产生畏难心理后越来越抗拒写作,最终严重妨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培养和锻炼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不仅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与窍门,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知道,意识一定是基于物質,只有保证学生见得多,累积得多,才能期待他们才思泉涌,写出新颖的文章。
学生要顺利完成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即便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其创作灵感也源自生活。事实上,语文学习中的所有技巧的培训与养成大多数均是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要注重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实在的事件中领悟生活、沉淀情感。例如,在要求学生进行“游记”写作时,只有学生真正地经历过,才能有内容可写,才能写出真实情感流露的文字。
四、 生活化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作文中措施
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遍布着语言和文字,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生活化教学法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适配度很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教师要想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建立与实际生活的沟通与联系关系,进而使学生在关注生活的同时热爱写作,提升其解决写作难题的能力并能写出真实动人、感悟深刻的好文章。
(一)结合教材作文习题,引用生活例子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理念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引用贴近生活或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及习题内容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深刻习题作文内涵。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所引用的生活例子应当结合孩子们的性格特点以迎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重要促进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时,教师可结合班上学生的总体偏好,适当借助一些小道具配合教学。例如,在讲授“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时,教师可带当下最流行的“超级英雄”人物模型或女同学们普遍喜欢的芭比娃娃到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明意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可以选择讲台上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观察,观察后对你喜欢的地方进行描述好吗?”,随后组织学生有序地道讲台近距离观察模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被描写物体,还能通过新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与配合课堂教学,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最后,教师可布置一篇以“我最喜爱的××”为题的家庭作业,巩固当天所学内容。教师运用提供具体物象,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进行描写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按部就班的讲述课本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又如,在进行“最美风景”写作前,教师可先与学生分享自己觉得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可以是升旗台的红旗飘飘,可以是回家时公路旁的柏树丛,还可以是乡村老家等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身边的景物,这样学生就不必抓耳挠腮地思考那些名胜古迹及写一些乏善可陈的文章。教师可提问:“小朋友们身边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吗?那个小朋友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引发学生思考,待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小朋友们身边美丽的风景真不少啊!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拿出纸笔,把这些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吧!”这样,教学目标便可水到渠成。
(二)鼓励学生感受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会运用各种器官如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来感知与体会事物。鼓励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做到仔细、细致观察,认真、反复思考以抓住该事物的特点与记忆点,也就是发现观察物与其他同类物或不同类物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物并累积经验,便于写作过程中素材提取,同时,经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学生会发现生活中更多奇妙的事情,进而引发思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仔细观察随时间流走身边人或物的细微变化,感受返璞归真的自然乐趣,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物描写”这一内容时,可在课堂上预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并对该同学进行描写,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精进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写作技巧,保证课堂内容的顺利完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身边同学能发现每个人的外貌都与别人不一样。由于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如服饰、容貌、姿态、神态等,反映着个体不同的心理和个性,因而学生可大体推断人物性格、总结人物特点并进行生动描述。又如,在学生进行“最美的声音”的写作前,教师可通过举例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举例要贴近生活,确保学生可产生认同感并能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举例校园的下课铃声、书上的鸟叫蝉鸣声、妈妈喊吃饭的声音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引发学生回忆并产生认同感,随后教师可发问,“同学们觉得最美的声音是什么?”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发言,教师可再引导他们把聆听声音的感受或体会写下来,这样,等学生真正开始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课堂中的笔记展开联想,从而减少学生提笔脑子就一片空白的现象。
(三)结合日常生活规律,创新教学方式
生活化教学可引申为情景教学,即利用外界环境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该环境可以是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人为创造。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因此生活阅历与经验相对来说,是十分匮乏的,这就导致他们缺少在生活体验中的情感沉淀,写文章也就只剩“框架”这个空壳,变得毫无灵魂了。为改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文章内容空泛、情感不足等现象,教师应该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平台,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方式中,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物中体会人物情感、事件色彩,进而充盈灵魂,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最终教学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周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一周内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及总结,向学生发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吗?哪位小朋友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一周内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发言,待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可继续进行引导:“小朋友们每天的生活都过得很丰富啊!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拿出纸笔,一起把这些记忆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吧!”这样不仅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完成周记人物,还可以通过这种发言分享自己感想的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热爱写作。另外,为增强学生阅历及提高他们的见识,教师可适当在课堂内引入高质量纪录片,预留5~10分钟的时间带学生领略大千世界的风采。例如,在进行“我的梦想”写作前,教师可在网上下载“感动中国最美十大人物”相关片段并于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最美人物精神。学生由于阅历不足,对广袤大地的万千职业认识不多,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加强学生对这个作文题目的感悟,同时增强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觉悟。
五、 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活化教学联系紧密,将两者结合无疑会产生“1+1>2”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把握生活化教学的特点,要结合教材作文习题,引用生活例子,深化學生对作文题目内涵的理解;要鼓励学生去感受生活,以便于丰富写作素材;要结合日常生活规律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培养一批高素质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丛蓉.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593(11):70-71.
[2]李慧.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9.
[3]许海燕.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52):67+70.
[4]席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45.
[5]高晓燕.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7(20):73-74.
作者简介:王鸿雁,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