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老子》载体、内容与思想述评

2020-07-13 03:06:48袁永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作伪汉简老子

袁永飞

(遵义医科大学 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0)

汉简《老子》是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文本资料的简称,它从2009年问世至今有十余年,我们可根据整理与公布的认知情况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它的原始材料的规整与释读,此蕴涵其文本载体的真伪辨别,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简称《竹书·贰》,从2009年至2013年)[1]为代表成果。然后是其基础内涵的构成与拓展,此蕴涵其文本内容的得失讨论,以《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简称《古简新知》,从2013年至2017年)[2]为代表作。再后是它的基本理论的建设与运用,此蕴涵其文本思想的深浅说解,以当今一些学者的专题论文为主。到2018年底统计,有著作两部、论文45篇,以此考察其文本载体真伪、内容得失与思想深浅及研究趋势。

一、汉简《老子》载体的真伪辨别

文本载体,主要指人造的竹简器物与文字图符。汉简《老子》要成为可信的研究对象,得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与技术痕迹,指认其存在的年代与传递的信息。这种事实的真假判别与技术的有效证明,能在限定的认知条件下获取一系列真的事实与一整套好的技术的经验支撑吗?人们在公认的信史中始终面临着传世与出土文本的真伪疑难,北大汉简《老子》文本也不例外。我们在对其内容与思想进行研判前,对其文本载体的真伪进行辨别是首要任务。

(一)汉简《老子》文本求真与为真

2009年初,北京大学获赠一批海外归还的、由国内“简牍专家”鉴定的“西汉竹简”,于1月11日下午运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规范保存,中旬“初步清理”并制定“保护方案”,随后成立了“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这批简“表面多呈黄褐或暗褐色,质地较硬,墨色凝重,字迹非常清晰”,其“两端均修治平齐”、多刻有编绳契口且残留印痕;3月13日至30日,相关人员对其认真“清理、测量和拍照”,共3346枚(完整的约1600枚)、长中短三种(长的约46cm,短的约23cm,中的约29.5-32.5cm);2010年初,整理者见其简背有“整齐”“浅且细”的“斜直划痕”;同年12月至2011年1月,整理者对划痕“测量、绘图”并拍照;这是它的“全部图像与数据资料”[1]1-2。此“简文内容”有“近二十种古代文献”,涵盖《汉书·艺文志·六略》“各大门类”,是“篇章结构最为完整的出土《老子》古本”、编为第二卷(即《竹书·贰》),预估“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反映了“西汉中期社会上层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趣”[1]2-3。这是北大汉简总体情况与其《老子》文本的最初事实,是汉简《老子》文本的局部求真过程的说明而非其为真的完整状况展现,多浮在现实表面的文字载体情景堆叠所构筑的影像资料分析,未深入其历史原样的文本整体情形演变所坦露的实际内涵认知。

此汉简《老子》文本完整简176枚、残简105枚,推断其全简223枚;简长31.9~32.2cm,宽0.8~0.9cm;每简28字,极少是29字,字分布“均匀整齐”,字体“清秀飘逸”,近“成熟的汉隶”;全书实存5200字,重文110字,尾题13字,背题8字,共计5265字,缺字不超1%;分“老子上下经”两篇,共77章,《上经》44章,《下经》33章;《竹书·贰》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指归》、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八种校勘本,及五个参校本即“景龙本”“景福本”“遂州本”“范本”“司马本”,对照文字内容歧异与篇章结构差别[1]121-122。韩巍认为,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甲、乙本与传世本之间”而“更接近”帛书本、具“过渡性”《老子》古本定型阶段特征[1]224,按这种《老子》“古书形态学”[1]225可追溯其演变历程与内涵而模塑它今天的流行文本。其简背划痕规律:一是每组划线可“闭合为一个完整的螺旋形圆周”;二是每条划线“从竹筒顶端开始刻划”;三是“很多相邻竹简的划痕不能严密衔接”而前后间距接近;四是这种不衔接又间距接近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原因(或损坏被废弃,或写错被废弃)[1]232-233。可见,此汉简《老子》文本形态的事实认定与书写载体的技术分析,局限于现存传世与出土文献资料内容比对的关系构造,流散于已见的残存器物材料的表面痕迹规划的规律总结,并未对事实认定的现存基础作历史考察及技术分析的原理支撑作系统阐释,仅仅为历史文献的局部特征审查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技术鉴别。日本学者井上亘肯定韩巍、孙沛阳的划痕发现对《老子》章序复原的突破研究,指出“平壤《论语》与定州《论语》的书写格式”跟“北大简《老子》的形制”相同,这“是初学书的样式”通行当世的表现,他还“从汉代简册形制”的账簿方法来探讨其分章编联形式、反映“‘缀学之士’以‘章句’为单位讲学”状况[2]361,362,366,370,371。竹田健二由此划线的差异与何晋对韩巍的批驳,论述“北京简《老子》、清华简《系年》《金縢》”有“共同的螺旋状的划线标记方式”,推“其章的排列与现行本基本一致”,为“复原竹简排序方面”的重要根据,但与此“相异的竹简还占多数”,这意味着简“所有划线均能成”其“排序”复原的证据[2]390。他们围绕北大《老子》简背划痕或线的章序复原功能,以平壤、定州、清华古简的相同样式与规制,推认可能的证据支撑与认知疑难,认为其证据在通用的书写格式与标记方式上,其疑难在创作主体与有效载体的识别上。

这外来捐赠、国内专家鉴别、现代科技剖析、古典文献梳理与特定研究团队促成的汉简《老子》文本的求真历程,使很多研究者信其为真并作了必要补充。王中江说它“是继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简《老子》之后出土的第四个老子版本”,结合汉“竹帛隶书”“出土文献中避讳”研究,初判其“很有可能是抄写于惠帝和文帝之前”[3]324。王博认可韩巍关于其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他把“从帛书甲乙本到西汉竹书《老子》,再到严遵的《老子指归》”看作“秦汉之际到西汉后期的四个《老子》文本”[4]5。刘笑敢依其有无“意识歧变”导致的“疏忽性”“习俗性”“改善性”“独断性”,与文本演变的“思想聚焦”“语言趋同”“动机与效果”,推断它为“汉武帝前期”的完整“研究样本”[5]。池田知久以其“积正”受荀子“积微”与刘向“积正”影响,说它“抄写年代恐怕是在西汉晚期”[6]103。白奚以其“下德为之而无以为”释义,作“思想脉络”“清晰”的可“信赖的文本”[7]28-34。丁四新用《老子》文本观念的权威“成型”和标准“定型”演变的历史背景资料,研判它“很可能即是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2]152。这些补充以抄写年代为断,归纳作汉景帝前后《老子》文本,为韩巍前述说法的局部修正与其典型文本的特定推引。

以上求真与为真,先是北大汉简《老子》文本整理与编订,再是它的释读与推断,再作其比对与总结。这是由初定的文物样貌,到推定的文章面貌,再到认定的文本风貌,是真物即竹简求真字、真字求真章即章句、真章求真本即完整文本的过程。或者说先鉴定其载体是西汉的竹简与文字,再用《老子》诸多版本与相关文献分析其异同与可能。

(二)汉简《老子》作伪与辨伪

求真是去伪,但也难免存伪。前述多为其思想局限的拓展,着眼器物整理与文字意涵的范导,几乎不关注时代局限的发掘,追踪事实脉络与技术系统的明达,这是研究者现实经验的信任基础。文本整体作伪难且易辨是非,其部分作伪易却难知究竟。

这种整体与部分的作伪纠结,以2016年8月至12月《光明日报》“国学版”栏目发表五篇论文为例。2013年出版发行的《竹书·贰》“被誉作‘完整而精善的《老子》古本’”,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举办“‘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研讨会”,《道家文化研究》第27辑开辟“研究专栏”,似“根本不曾存在”其“善本”“真伪问题”[8]。邢文在2012年5月28日讲“有高校藏简本道家经典,字体前后不一,内容伪迹明显,从篇题到简文,在在可疑”,6月4日建议以“问题简的形式公布,供学界讨论借鉴”[8]。他“有确凿证据表明”“今人伪造、书法拙劣的汉简赝品”,材料整理发表过程“涉嫌二次作伪”,希望用“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的“技术书法学与文字学”(相对“思想史与文献学”方法),分析其“简背划痕”“竹简长度”“先写后编”的“形制”之伪和“书于残简”“拼复残字”“二次作伪”的“书法”之伪[8]。他指出,汉简《老子》19枚简背“有两道划痕”、2枚简背无划痕,这些划痕“事实上不能完全拼接”,整理者“施小技”把它“分作14组,每组简数少则16枚,多则18枚”,掩盖“伪简特征”,这“竹书至划痕”“伪作”,且“蓄意误导”此书“先编后写”的真相;划痕伪刻从简1、2、3“無”字书写都“规避断痕,足证伪膺”,其“简52有5个‘得’字”也有明显异样与作伪破绽,此简52残痕可确认“伪刻的真相”、成“伪上作伪”铁证[8]。这是《竹书·贰》出版前其问题简字体与内容的质疑,之后从技术书法学与文字学上检讨其拼接划痕、刻意分组、编写顺序、“無”“得”笔迹等,指证整理者的竹简形制作伪与简背划痕伪刻,文字笔法圆润而导致个别字明显伪痕,断言此简文本整体的连续作伪行为在整理者群体中发生。

对此技术书写与整理成果的作伪质疑,李开认为此结论不成立。理由是简背划痕“朴蔽存真”,此“为古代工匠凭经验、眼力”刻下的不太规范的识别,就算依照郭店简《老子》甲乙丙本的竹简“长短不一”,也不影响“简序”“各简字数”“内容复原编排”,它“无今人造假之迹”却体现整理者慎重对待汉简编联[9]。这是“以同一字或不同字的书艺不同、大别来说明研究对象的真假”“不足为训”,整理者“以近真求实的总趋势和做法来拼复坏‘得’字”也“不存在‘二次作伪’问题”,其“文献校勘和训诂是识别真假的利器”。这作伪“底本”是“帛本(1980)、郭店本(1998)”或其他,可查底本,若是古“抄写本”作伪,与今人无涉[9]。邢文辩称“战国竹简的形制”与“汉代竹简的形制”“不具备可比性”,从其“划痕工艺”上求真“属主观猜测”,当时的书写条件与经验不可能实现[10]。真简写手“依序而书”,很难“预计每简字数”,伪简写手预设某种目的以拟定字数;此简“先编后写”有“出土实物”作证与古制可究,其“中国书法的‘辩证之美’与‘散点透视’”可推断整理者明知故犯的“二次作伪”,还指出“文献校勘的证据”“在辨伪实践中往往难为铁证”[10]。姚小鸥“结合秦汉简册制度”与其商榷“《辨伪》指责”无一能成立,整理者对简52存在“拼接失误”,不能判为“二次作伪”,这未妥的“拼接问题”在简72的“於”、简119的“乐”、简120的“闻”、简131的“贤”、简153的“患”等处“断裂”,主要是“材质特性考虑不周”“整理工作中的分工及前后工序衔接不畅”等原因;再从“無”字形“技术书法学”的作伪分析,该结论“显得十分唐突”“站不住脚”,不必过多说解“抄写者个人的书法特征”、该字“无代表性”,其技术书法学辨伪的“完整理念框架”“未具体介绍”、有很大完善空间[11]。邢文认可其“观点和方法”的质疑,助益于“进一步认清北大《老子》伪简的真相”,斥责姚小鸥“结合秦汉简册制度”的审查工作未开展,对辨伪“技术基础——简背划痕问题”回避,为不可信的“哗众取宠”说;在断裂文字拼接上“忽略了简帛复原的客观性与可验证性”,此“残断”“多见作伪者伪为之迹”,混淆了“简2‘無’字字形特点与全书‘無’字末笔写法特点的区别”;虽“无力完整描述”技术书法学的理念框架,其属跨学科领域、“以数字技术为重要手段,超越笛卡尔坐标系”而是“多维度的一种新兴研究方法”[12]。这是汉简《老子》文本辨伪引起作伪、存真、误判的几次争论。

大致看,邢文据新兴的客观可复验的技术书法学的方法,坚信此是伪本,有简背划痕的故意作伪与个别字的书写缺陷;李开相信文献校勘与训诂方法的比对,同情理解古人与今人的合适作为,此为抄本,非伪本;姚小鸥从秦汉简册制度的应用与表征,探讨其作伪的原因,整理者有拼接失误,不可能二次作伪。三人对照整理《老子》文本书写简与字的问题与因缘,作了各自知识经验研判与技术方法核实,未深入其技术基础检讨与知识谱系构造说明。

(三)汉简《老子》真伪释疑

由上述真伪讨论能直接判定文本的真与伪吗?汉简《老子》求真与辨伪的疑难在哪?若物(竹简)不真,则文字、章句、样本,能真吗?若物真,则字、章、本,必真吗?如何在当代科学实验条件与理论认知前提下识别其真伪呢?以下指出其疑难与可能解答。

求真过程概括:从海外得到一批真的竹简,国内专家鉴定为真的西汉简书,由研究人员整理为真的《老子》文本,经学术研判为真的思想存在。疑惑处,海外这批竹简如何被保证为真?有清楚来源吗?为何未公布?若无相应文献与生活资料支撑,该存疑、深究,把已知与未知的内容呈现,不能凭轻浮的故事传说与经验的技术实证,将深远的历史进程与确信的证据链条完整复原。其真实获得过程粗略,可靠保证是国内专家的技术准确鉴定与整理者的真作为及研究者的真求解。若技术鉴定没错,是西汉简与文,出错是整理的硬性破坏、柔性判定与研究的故意推导、差异识别引起。但文本整理者的破坏性有多大,误判多少?研究者岂能直接识别与无限推绎?此得整理研究者作伪不是主要的决定性失误与责任,是竹简存在与鉴定在影响其真的认知与展现,因而关键在来源澄清与技术分析过程及结果。

其作伪情况大体针对技术鉴定者与整理研究者,提出局部缺失与修复痕迹的错乱,重点在整理者故意作伪与拼接错误及文字书法的辩证失察与主观透视,即有意编联和修复《老子》文本完整与融贯而不顾古典文化系统的规范常识与特识。这一矛盾困惑,是任何文本在其时代都难免有常识性趋同表现与特识性差异存在,不能单以后来者文化记录与学术研究原封不动地透视,解析其异同细节与实存可能。整理研究有意作伪,也是在真的西汉《老子》简基础上选择性发挥与局部认定,不能否认其真的存在、实的整理与善的研究。以此看汉简《老子》文本真伪争论的核心,不是整理与研究的失误该怎样避免,而是可能存在与可靠鉴定要如何证明,只有通过历史文献与现实技术双重证明的全部吻合才能解决。

基于此讨论,可局部说其来源可信、鉴定可靠、文本可真、探索可善。而且,若一开始是现存认知条件下的系列作伪、造假,群体蒙骗他者与后人,则群体作案迟早会露馅。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认可其真的存在、鉴定、整理与研究对古今《老子》文本的特殊认识与价值。

二、汉简《老子》内容的得失讨论

汉简《老子》的客观认知如《竹书·贰》概述,应有竹简与文字,其简当含简质(材)、简数、简状(长宽厚与残损等)、简痕、简编等,其字当有字体、字数、字形、组词、成段、成章、排序、成篇等。其主观认知,应主要与创作者、抄写者、传承者、捐献者、鉴定者、整理者、研究者的个人或群体故意作为相关,比如简文的用意、墓葬的陪衬、历史的变迁、现实的拥有、识别的可能、规整的情志、探索的目标等。前者侧重于其文本载体的真伪判断,后者在前者认知基础上辨析其内容得失与思想深浅。

(一)汉简《老子》内容异文辨正与关键考察

《古简新知》归结为五方面,即异文辨正、关键解读、文本定位、重新考察、古书度制之得[2]2,简括为古书异文辨正与文本关键考察。

在古书异文辨正上细致、厚实。先看字、词、句、段、章的歧异说明。《老子》汉简本“不见衍文、缺字”“少见错字”“多直接用本字”“叙述顺序同于帛书本,用字却同于今本”,与今本不同是“不”作“弗”、“处”为“居”及“兮”成“旖”,另“天大,地大,道大”“合于郭店楚简本”[13]20-21。下经第五十章、六十章合并传世本共有二至三章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紧凑密切,上经把“传世本六十四章”分成“第二十七、二十八两章”顺理成章[1]211-214。可贵处在“动词用法的‘名可名’的第二个‘名’字作‘命’”“名词用法的‘非常名’之‘名’和‘名可名’的第一个‘名’字作‘名’”[14]470,更正“晚”为“勉(免)”、“救”为“来”、“敌”为“适”、“道者不处”为“欲者弗居”、“与”为“予”、“仁”为“天”[2]1-4,“通假字占7.7%”与本字关系分析“及其用韵”可获“较为丰富的西汉语音信息”[15]102-106,等等。再看完本的差异分析。如《竹书·贰》“老子释文”逐章、逐句、逐词、逐字的解析,列举《老子》八个版本每章完整与残缺文字的肯定性阐释与具体对照表。有“从文字形、音、义的角度”归类,讲“异体字、古今字、讹字造成的异文”“同音或音近通假造成的异文”“同义换读造成的异文”,以“章节为单位”制表并汇总且“按音序集录成体系”,这是一项综合工作且方法上得“共时与历时并重”、版本间“共性与差异”规整、对“语音演变规律”缺乏探讨[16]174,182-184。此“假借字、异体字、错讹字”“未能从理论高度深入探究其用字特点”,有“相对统一的定论”,共时原则上“正字”难确定[17]52。此见汉简《老子》多用本字,小部分异体近古书,少许独特意涵明白,西汉语音信息丰富,异文类型多且因缘不同,规范分析范围窄,深入研究不够,整体认知散,系统建构乏力,反映其文字整理与研究者对文本阐释的理论基础不够宽阔,逻辑认知不够严谨。

以上从古书的内容复原、异文的形体比对、文本的关键阐明等,推证其所得有基本单元的分章编联形式、字词句章篇的局部差异的语言规则分析与重要观念的义理演变系统。即对汉简《老子》的文字内容各方面与其解释诸多可能,有切实认证与相应收获。

(二)汉简《老子》内容可能误导与实际缺漏

汉简《老子》面临故意作伪与根本质疑,其伪可辨却无定论,其疑难释而能变通。我们凭借内容所得,澄清其伪与疑,自有其限与信。就此,对其缺失处稍加说明。

这些可能误导与实际缺漏,《古简新知》中部分专家学者也意识到并表达了同样关注。白奚对它“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考证是否站得住脚”需深入讨论与辩驳,其“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解释”需更合理诠解[2]46。王中江讲,“要确定所说的‘异文’是不是真正的异文”才“考察它在义旨上”的同异,这种庞杂情形得另行探讨[2]102。刘笑敢认为,它把郭店甲丙与帛书甲乙本“‘能辅万物之自然’作‘以辅万物之自然’”,不见“‘能’与‘弗能’之对比与取舍关系”,使老子思想“晦涩难明”[2]106-107。汤浅邦弘“从北大简《老子》的结构、文章、词汇等”探讨“未超出韩巍氏所指出的大框架”,发现“‘故’字的用法及在思想方面的定位”与“共同祖本”等[2]149。福田哲之说,“马王堆本系统与北大本系统”“书写时期的差异、各系统传播的地域及与学派的关系等”,得明辨“文本异同”[2]216。谷中信一说,它是《老子》“‘经典’过程中的一份文本”,大体沿袭马王堆文本结构,未像传世本将“道可道”篇“置于《老子》全文开头”[2]222。池田知久谈其“积正”思想来源于荀子“积微”与刘向“积正”,使“经文如此牵强地受到改变”[2]293。徐莹讲,“定型期的《老子》”汉简本“重新编排的章句难免有连缀失误之处,甚至是比较重大的失误”[23]73。这从其关键句到重要章节的思想阐释的合理诉求、异文义旨的情况辨析、文本歧变的观念模糊、特殊字与普遍来源的具体求解、文本系统差异的可能探索、核心句引领的首要凸显、重要词的牵强附会等,说明其字、词、句、章、篇与文本观念、义旨、系统的部分偏失与整体欠缺。

简述此处,一是文字构成与变异导致的认识偏差,二是其观念意涵推阐与文本主旨认定引起的局部偏差。后者从大观念与大框架上讲得较为笼统、模糊,前者以特定文句与字词解得具体、明白。

(三)汉简《老子》内容得失权衡

此文字实证与意涵虚证取得什么研究成果呢?这些成果有哪些缺失,又据何标准权衡?对以上得失,略作概括,深究判据。

总之,其取得的成果突出、意义重大,缺失难免、不必夸大。先认其为真本,它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次证为善本,以相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校对,构筑其牢靠的现实基础。再次,定为经本,这是那个时代权威认可的标志,不能凭现代想法去否定古代做法。再后,不否认其为抄本,出现纰漏也正常。最后,信其为完本,可整体把握细节与局部评判究竟。因而,依此真本、善本、经本、抄本、完本,能评其内容得失。

三、汉简《老子》思想的深浅说解

汉简《老子》文本载体两种即竹简与文字,确认其为可信文本。其文本内容主要是单个的字、词、句、段、章、篇的关系建构与可能释读,重点在确立各要素的合适指称与其生活意涵的正当呈现,涉及文本整体结构与实有组成。其文本思想,集中在文本内容的合理推导与有效阐发,追求理论阐释的自足与增益。

(一)汉简《老子》哲学推阐与规划

目前暂无深度解读其文本内容的专著,仅有一论文集与一些期刊论文及其他评说,直接或间接涉及并展开讨论,分两类:一从关键字、词、句、章的合当原意中推阐其思想内涵,一从文本整体的比较的预设的诠释系统的简约义涵中规划其思想图谱。

第二类是,刘笑敢以“简帛本对《老子》思想研究的贡献”,举证郭店简甲乙丙、帛书甲乙、汉简、傅奕、严遵、河上公、王弼诸抄本与注本[2]103-104,从“圣人之‘辅’与‘为’的关系”[2]104“老子思想中‘和’的重要性”[2]107“第一章的思想主题”[2]109“思想聚焦现象”[2]111四方面,得“辅万物”是“兼顾个体自主与整体和谐的理论”[2]106,就“老子古本思想本身的价值取向”看“‘和’之重要性决不低于‘常’”[2]108,在第一章首尾一贯“道的特性”并凸显“道之可知与不可知”的“认识论问题”、其汉简印证“文本演化的线索更为完整、平顺”[2]111。汤浅邦弘探讨“《老子》的思想特征”,用“通行本第十八章、十九章的”圣智、仁义、巧利组合,考察它与儒家思想对立是“诸子百家深刻的对立当中”附加[2]145,148,149。池田知久阐述《老子》思想内容是以道“形而上学为中心的哲学”、总体探究“人应该如何生存之问题的广义的伦理思想”、如何成“帝王为主要目标的政治思想”与“实现不老长生为目的的养生说”[2]274,他以北大简“自然”的具体体现即“自化”“自富”“自正”“自朴”抽象为“自○”[2]278-279,探索其思想构造“‘无为’→‘自然’”[2]284,由“‘圣人’的‘无为’→‘百姓’的‘自然’之关系”指示“‘百姓’的自主性自发性之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方向”[2]286,其“强调一君万民式中央集权”[2]86与百姓自然的民主主义的矛盾反映在哲学基础上削弱和否定“‘道’的本体论意义”[2]288,但“过度的‘自然’、严重超越一定标准的自主性自发性”对圣人是危险和消极的、须加以抑制而力图平衡统一[2]289。王中江讲,其思想“三个层次”即“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政治思维意义上的”“事物价值意义上的”[3]33,先说解“道”“一”“有无”“无名”等,再“从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方面”谈“《老子》的‘民意论’立场”与“核心政治理念”即“无为”[3]35,最后以“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什百之器”“大器勉成”来“肯定‘上德’”与器物“超乎寻常意义的”价值标准[3]36。由“宇宙观”与“美德和治道”探讨“老子思想的基础性构造”即“‘道’与‘万物’的关系”,宇宙观得“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根论”,道无为之“治国根本原则”与无名“强调道相对于万物的根本性”及“贷”之普施、“玄”之深远、“象”之宏大、“端”之初始等义[25]59-62;美德用道之“‘玄德’和‘恒德’”或“上德”“规劝治国者奉行”[25]63,常“相提并论”“正反两种事物和价值观”如“善人”“不善人”[25]64,治道“取法于天道、民意”与历史有“‘循古’立场”与“‘托古建制’的特点”[25]65。李锐等认为,《老子》思想“重点不是道而是德”,汉简《老子》首章讲“‘上德’‘下德’以至于仁、义、礼等内容”与其他章节谈论“大丈夫、侯王、士、王公、用兵者等如何依道行德的内容”,上下篇“不是分别讲述德和道两个内容,而是二者交互穿插在一起”,首章“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且道“为本源性的概念”[26]。其重在《老子》出土与传世文本思想的部分关键概念的比较分析、规律总结、理论提炼与系统建构,思想关联突出思想主题、思想聚焦、思想走向、思想认识,探索其本体论、人生论、政治论、价值论架构中自然、道、德等的根源性与应用性证明,及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立场、原则等,总的看是这些理论认知统摄其纷呈的重要观点解释。

就上所论,不限于其文本思想的历史痕迹辨认,多从理论逻辑预设的领域要求与规则,把握可能的认识高度与现实深度及精神广度,将文本内容作哲学系统思考与推绎。也可说,其思想深层限定在哲学系统的认知、理解与创构及推扩上。

(二)汉简《老子》思想浅层勾勒与研判

思想深层为哲学认知系统构造,其浅层当为社会生活经验的初步概括与文化个体理解的直接表述,此概括为群体共识的广泛教训,表述为个体演绎的基础提示,二者省略推理过程与规范要求而得应当结论。下面对其思想浅层略作勾勒与研判。

前述曹峰以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名推证其政治哲学原则,又以本体之玄与工夫之损说明其工夫论意蕴,由此推“道”为形上思想深层、“名”为形下思想浅层,“玄”为本体思想深层、“损”为工夫思想浅层。与此不同,王中江的形而上学意义、政治思维意义、事物价值意义三层与两方面即宇宙观、美德和治道,作形上意义的思想深层、主术意义的思想中层、物事意义的思想浅层,或为宇宙观的思想深层、人生观的思想中层、政治观的思想浅层。也可把三层并作两层,即形上思想深层与形下思想浅层、浅层包含主术即治道与物事即实物和实事,或宇宙本体思想深层与人生工夫思想浅层、浅层包含美德与治道。如此,二人对汉简《老子》文本思想深浅的划界与看法大体重合。另,刘笑敢的四方面思想诠释,即“为”“辅”思想关系诠释、“和”思想重要性诠释、第一章思想主题诠释、全部思想聚焦诠释,与池田知久的四领域思想,即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人生问题的伦理思想、帝王目标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前者为其关联字是第一层、核心词是第二层、首要章是第三层、完整篇是第四层,后者是哲学、伦理、政治、养生四层。可统合为字词的思想表层而明小限,篇章的思想里层而求大全;可合为一体三分即哲学分作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养生哲学,见总分与形上形下两个领域;归结成思想的两层,作深浅判断。也就是说,三种思想深浅认知情况,即上、下或体、用,道、术、事或天、人、王,字、词、章、篇或哲学、伦理、政治、养生可互推与增减。甚至像白奚的德之上下而判儒道,李锐的德主道辅而推先后,李若晖等的退(进)或任蜜林的归(始)与崔晓姣的争(不争)而辨究竟,等等,也能在思想深浅上分层:上德为高层或深层,下德为低层或浅层;德篇为头层或深层,道篇为尾层或浅层;退身为里层或深层,进功为外层或浅层;归根为深层,始端为浅层;争为表层,让作里层。无论用一字释义,两种观念判分,三类认知层次,四种诠解领域,都有深浅言说与推论可能。思想浅层以深层探析为认识进路与归旨,深浅是相对看,非绝对定。

由此推得形上之道与本体之玄、形而上学与宇宙观、章与篇、哲学与形而上学、上德与退让等的思想深层意旨,和形下之名与工夫之损、形而下学与人生观及政治观和价值观、字与词、伦理与政治及养生、下德与进争等其浅层意涵。此划分不是绝对界限,无法跨越各自认知内容、节点、侧面、领域与全体;是相对设定,求局部理解应有的涵摄、要领、线索、独特与论题。还可推形上之道有深浅,深层是形上生命的本源之道,浅层是形上生命的支流之道;形下之名也分深浅,深层是形下生活的实物之名,浅层是形下生活的虚文之名;其他同理可推。

归结以上要点:一是求文本载体的真。它求文本的历史载体的实然之真,不是求其逻辑载体的必然之真,此求真为限定求实。如韩巍、井上亘、竹田健二、李开、姚小鸥等以现存文本的部分真,求其历史文本的全部真,希望求得其逻辑文本的全真,却混淆逻辑的全真与历史的全真,使本有的真变成应有的真,无力超越自身认知局限。

二是求文本内容的善。它求文本的认知内涵的可能之善,不是求其实际表达的应该之善,此求善为能动求精。如构成文本的特定字、词、句、段、章上,从相关文本比较分析可确认某合理(适)或不合理(适),此理是应当之善、非实际之善,实际之善是文本如此用字词、成句段章、可能当时合适、不一定完全合理,若要求其合理建构与表达,则暗示其如何更好、是完善的意愿、是精益求精的做法,不再是文本内容本身的规范要求与现状。

三是求文本思想的全。它求文本的理论系统的自足之全,不是求其历史精神的所有之全,此求全是求无限通达。如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名、本体之玄与工夫之损,非求证一绝对普遍的抽象之道,恰表明一恒动无限的具体之道,为宇宙生命之道在人类生活的验证,不是文化生命之道在历史王国的范导,其在名下可成历史引导者而关注道与名的融通。现代以某学、观、论等推阐其思想的完整性(存在)与有效性(价值),这是西方哲学规范的表达方式与论证形式,不妨碍当时作者的思考与规划而彰显其理路与理据。

由此得汉简《老子》研究发展趋势是文本载体求真,得经验求实;文本内容求善,得能动求精;文本思想求全,得无限求通。这三者交叉进行,如《竹书·贰》在文本载体的真、善、全的认知基础上力求其内容完善与理解完整,《古简新知》在文本内容的真、善、全的可能情况下要求其载体可靠与理论圆足。因而,整理研究者需在其文本载体求真上了解更多发生细节、不可泛滥主观推测,内容求善上确认其原始素材构成、不要强补合理资料,思想求全上限定其可能的理解领域、不能固持绝对认知标准。

猜你喜欢
作伪汉简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50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智者老子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8
书画作伪
读者欣赏(2013年9期)2013-07-05 15:25:44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
军事历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