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对医疗场域需求的回应分析

2020-07-13 14:39:12王素明李文言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医疗机构

齐 建,王素明,李文言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 030619)

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6世纪英国的施赈者,神职人员在医院进行救弱扶贫的工作。1905年,马萨诸塞州州立医院在卡博(Cabot)医生提倡下,正式成立社会工作部门[1]。近年来,各地诸多医疗机构开展和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从北京、深圳、上海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城市,认可度提升的同时向专业化方向迈进。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地区有13 632家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19 195家医疗机构开展志愿服务[2]。将医务社会工作引入医疗机构,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这支队伍协助医方解决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帮助其获得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医患沟通,改善其就医体验和诊疗效果。

1 相关概念

1.1 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理念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医疗求助过程中的心理、情绪、社会等问题的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协调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使疾病早日痊愈,更好地适应和回归生活。针对患者、家属及其相关人员的身、心、社会需求,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提供经济援助、疾病适应、情绪关怀、福利权益申请、家庭沟通、医患沟通、社区资源链接、临终服务与丧葬服务等内容[3]。

1.2 全人照顾模式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研究医学问题和医学实践中所遵循的总原则和主要方式,即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的哲学观点。在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机械论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后[4],1977 年,美国医学专家乔治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乔治恩格尔在原有医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考量现代社会疾病原因的复杂性、人口疾病谱的变化等,认为应将心理和社会维度整合至病因谱和康复因素环节,这一模式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发展是在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在诊疗过程中将患者看作整体的“人”,而非生理上的“病”,从全生命周期和社会关系情境中理解疾病与康复,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社区等多维度介入和分析病情。在诊疗关系中,充分关怀、理解和尊重患者,表达共情、同理,考量患者的健康理念、就医背景等,全方位健康管理。所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又称“全人照顾”模式[5]。

2 “全人照顾模式”下,医疗场域需求的转变

2.1 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需求变化首先,从疾病诊治到全生命周期护理的需求升级。患者及其家属由原来对疾病诊治的单一需求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护理的要求,这是健康观念的极大转变,对良好健康习惯的养成、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等均希望给予专业的意见。其次,注重治疗效果的同时亦看重治疗过程和方法。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对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意识增强,希望医生对治疗方案、处方给予合理的解释,对治疗风险、预后情况给予详细的说明,患者看病就是医生和患者互动沟通和选择过程。最后,对医疗服务态度、情感、心理关注的需求有所提升。疾病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抗治等负面情绪,患者要求医务人员在关注自己的生理病患的同时,还要求医务人员了解疾患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包括心理、情绪、社会等因素。

2.2 医疗机构服务理念的转变①注重医疗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医疗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医院具有双重属性,即具有商业属性和公益福利属性,新医改在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同时,也要维护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公益组织和公益基金会的参与、爱心病房的设置、医务社工部门和志愿服务制度的建立等,均是医疗机构重视民生和公益的体现[6]。②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在“技术至上主义”以及经济、金钱利益驱动下,医疗服务道德质疑、医患冲突频发,医学人文精神一度出现断裂[7]。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灵性等多维度理解健康。③跨学科协同合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人照顾模式”背景下要求关注患者的身、心、社、灵等各方面健康。这样的需求转变要求医疗系统整合资源,注重医疗团队各方角色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医务为主体,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治疗师、医务社会工作师、社区工作者等全方位角色参与的医疗团队体系,从各自专业出发、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 医务社会工作对医疗场域需求的回应

3.1 对患者及家属的个体功能价值①参与健康的“全生命周期”护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涉及患者的院前健康理念宣传和教育、院中问题解决和护理、院后康复指导和跟踪,参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在全生命周期护理中,医务社会工作者注重患者“身、心、社、灵”的需求和支持,既干预患者的生理心理支持,也指导和介入患者的社会适应和融入。②提高诊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介入医疗全过程,配合医生诊疗工作,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诊疗效果。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情绪治疗、家庭治疗、经济援助、患者和家属支持小组等。例如具体实务中,社工部针对患者术前焦虑开展的“个人和团体音乐治疗”,包括:术前病房探访,一对一的治疗;手术室等待区的音乐体验;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各种生理指标;术后评估跟踪等内容。③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疾病、心理、家庭等相关问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2 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功能价值①跨学科协作中减轻医务负担,整合链接资源。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团队中,协助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社会、经济、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是医务人员的协助者、患者与家属的支持者、家庭的保护者、医院社区活动的组织者,这种合作角色有利于减轻医务工作负担,协调院内外关系,链接医院、社区、家庭等支持性资源。②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赔付。患者的社会、心理、情绪、资源等信息由社工反馈给医务人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治和康复、减少误诊误治的可能,降低医疗赔付。医务社工参与到医院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中,可减少住院患者自行外出引发的意外、患者自杀、医患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等情况,医患沟通桥梁作用也能预防医患矛盾的升级,避免伤害性事件的发生。③提升医院品牌价值和公益形象。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定位越来越明确,诸多医院医务社工部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开展慈善服务活动,比如:组织公益募捐、志愿服务、医疗救助、关爱陪伴等活动。

3.3 对健康理念升级的社会功能价值一方面,协调社会关系,预防社会矛盾。医务社会工作者协助病患与复杂的医疗体系进行有效沟通,预防医患冲突、增进彼此尊重和理解,疏导医患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者关注医疗卫生环境中的弱势困难群体,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医疗体系制度改革的公平正义,符合政府和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另一方面,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宣传健康理念。疾病谱的变化使医疗服务涉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层面,健康与经济、医疗、文化、生活习惯等关系均非常密切,医务社会工作者扎根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等系统,整合资源建立健康资源中心、发展病患的社会支持网络、普及科学的健康理念与认知、推动民众健康习惯的养成、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向“全人照顾模式”的转型。

4 “全人照顾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建议

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中的角色不断演变,这种演变是由社会工作、环境和系统驱动的。全人照顾模式的转变、卫生保健系统的需求、医疗环境的社会观点和期望,都塑造了社会工作者在卫生保健中定义其工作职能的方式。随着社会工作角色因制度需求的变化以及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形成,社会工作实践和结构也发生许多变化。工作经验表明,在医疗机构中,更“传统”的任务,即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分配到服务部门、科室、楼层或专业单位,仍然是一种常见的人员配备做法[8]。“全人照顾模式”的发展,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提供契机,医务社会工作在协作、跨学科实践的医疗体系内的枢纽作用越来越突出,将社会工作者置于由医生主导的医疗团队的纽带位置,为患者解决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是重要服务模型趋势。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时间轴包括院内和院外,空间轴包括科室病房、门急诊、家庭、社区等(表1)。

表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在“全人照顾模式”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病人为中心”、“不干扰正常诊疗”是基本原则。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守则是专业服务的核心,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亦是如此。以病人为中心,聚焦于与疾病相关的不适应,协助医生和护士理解“疾病”的心理与社会层面解决医学范畴之外的社会问题。在尊重与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肯定与优先医院的机构性目标达成的同时,医务社工需要实现的是增强个人及家庭应对健康及其相关问题的能力。②注重“专精化”发展,树立专业服务权威。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中的认可度不高,专业能力受到质疑。因此,医务社会工作应朝向专精化发展,在协助医疗机构行政性工作的同时,更应在理论、技术、管理各个层次上提升专业服务水准,发展本土的医务社工实务模式。相关部门应组织讨论出台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标准,将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明晰化,包括职业技能要求、伦理价值守则、方法理论体系、评估标准等,强化医务社会工作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规范行业发展[9]。③整合资源,重视学科和团队合作。“全人照顾模式”下的医疗服务是跨学科、全方位、多元服务,医务社会工作协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共同服务于病患,整合医疗和环境资源,医护、医技、行政、社工等专业人员协调配合,多角色参与,实现高效高质服务。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疗机构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42:36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6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26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